【#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欢迎阅读!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古人在作行草的时候,都是贵在用墨。墨色浓,笔力遒,自然精神就会很足。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润等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墨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作品章法和整体布白的艺术效果,而且对作者贯注于作品中的思想情慷及意境的表现均影响重大,明代书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浓墨宰相”刘墉与“淡墨探花”王文治即是指清代以用墨之法引人注目的两位书法家。
一、浓墨的用法
苏轼的《前赤壁赋》墨迹,丰腴莹厚,全用的是正锋,欲透纸背,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这就是一种很忙微妙的用墨方式。
在用浓墨的时候要注意一个“清”字。笔能中锋,力能摄墨,清气自然。又要注意一个“活”字,墨色太浓,必滞锋毫,骨肉痴钝,有碍气机。尤其是我们在写行草的时候,笔欲开足,则笔酣而墨饱;锋欲长劲,则气足而力遒;意欲圆融,则流丽而活泼。
苏轼《前赤壁赋》局部 二、淡墨的用法
以前古人写作的时候,很少用淡墨,如果墨淡了则会伤了神采。要是用淡墨用得不薄,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说的“淡墨”,先是把墨磨浓,再用水冲淡。
董其昌 草书·七言诗 立轴
明代董其昌就善于运用淡墨,清代的王梦楼也善于用淡墨,有“淡墨探花”之称。但是他们运用淡墨是相对于浓墨相比较,墨色稍微淡一些。但是他们精于用笔,墨迹很有神韵。
董其昌 草书七言诗 立轴 三、润墨的作用
古人在运用墨上都是很讲究墨色的滋润的,滋润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渗出来,丰富了韵味。如果说用墨太燥太枯,就像是干枯的小草
一样,没有生气。
米芾《清和帖》行书。纸本。纵28.3厘米 横38.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墨要润泽,那么必须要笔酣墨饱,要控制力度,笔要提得起,笔一落下,墨汁就会迅速在生宣上沁开。用笔要灵动,不可凝滞,如果稍微有伫思,点画就会模糊,所以润墨用笔要快。
米芾《甘露帖》(又称弊居帖) 纸本 行书 纵35.5厘米 横5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枯墨的用法
取韵中枯墨是主要的墨法,“飞白”、“枯笔”、“渴笔”着三种是常用的手法。
米芾《行书虹县诗卷》纸本 纵31.2厘米 横487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所谓的“飞白”就是笔触中丝丝露白。这种方法是取源于古代工匠粉刷墙壁,可以表现出的是一种迅疾的笔势。
《行书虹县诗卷》 局部
所谓的“枯笔”,是笔毫中的墨干时在宣纸上出现的笔触,这样的笔触在行草中很常见,可以表现气势的酣畅淋漓。所以用这种墨法的时候,尤当以笔力为后盾。笔力充沛,笔势迅劲,用墨虽然是枯的,但是却赋予神采。
王羲之《寒切帖》纸本章草 25.6×21.5cm 天津博物馆藏 所谓的“渴笔”就是枯中有润,疾中带涩的笔调。这种笔调是迅劲的笔力,酣畅的气势,纯熟中锋运笔等众多因素综合的效果。这种墨看似枯,但是枯中有润;看似燥,燥中有湿。这种枯中有韵,湿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tw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