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欢迎阅读!

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1]
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要使强化发挥对学生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需重视以下问题:
1.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
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只有当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强化时,才能领会教师的要求和期待,进而改进行为方式,使强化所提供的信息发生作用效果。也就是说,一切外部强化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活动才能被接受,“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缺少学生积极参与的强化将失去价值。
②教师的威信———有效强化的重要条件。
威信是教师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威信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能信赖,并自觉服从于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由亲和信而发自内心主动地接受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由亲和信,产生情感共鸣,同忧乐,共好恶。
③强化物的性质———有效强化的必要条件。
强化物是进行强化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称。一般而言,肯定性的强化物(表扬的话、亲切的笑容、满意的表情、奖品、竖起的大姆指,作业本的一朵小红花等)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接受和内化教师的要求;而否定性的强化物(批评的尖刻的字词、失望的神情、冷笑、嘲弄等)让学生紧张,产生心理压力(焦虑、烦燥、不安、忧郁、甚至攻击性行为)。虽然否定性强化物也有助于学生减少或改变某种行为。但其负面影响比肯定性强化物更为严重,故强化中以使用肯定性强化物为主,否定性强化物为辅。
2.有效强化的基本原则。
强化的原则指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进行强化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一致性原则,指教师对学生强化的内容、性质、标准要坚持一致,强化所提供的各种反馈信息要前后一致,避免相互矛盾。如某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而另一教师却对学生的这一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或是某教师今天表扬了学生的这一行为,明天又批评这一行为。如此这般,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此,强化要坚持一致性原则。教师首先得消除没有目的性的随心所欲的评价行为,克服不良情绪对强化的干扰。
其次,教师要保证标准和方向上的统一。教师不能嘴上说好,行为、表情表现却是根本瞧不起;或嘴上说不好,而心理上赞赏不已并流露于言谈举止中。这种不一致,造成学生迷惑、混乱。最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确定共同的强化标准,形成教育的“合力”。
(2)客观性原则,指强化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以致使强化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有客观科学地强化,才能切实反映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心悦诚服,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违反此原则就会扭曲强化的意义。强调客观性原则:
第一,要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以达到强化的准确与恰当。
第二,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成见效应。教师不能以自已的主观意愿和偏见来评价学生。
第三,以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强化。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强化的某一种形式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强化要有针对性,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好的学生也会有不佳的行为表现,而差的学生也有好的行为表现。只要比过去有了进步,都应予以肯定;比过去有了退步,都应予以否定。
第四,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崇高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能使教师关心、尊重、信任学生,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和强化过程中的主体,积极发挥强化的积极影响,减少负面影响、强化是促使学生行为进步的手段,并非整人的工具。
(3)及时性原则,指教师在学生行为反应后及时给予信息反馈,以提高学生对强化的认识和理解。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践经验证明,教师提供反馈愈及时、具体、明确,则对行为的强化效果愈佳。及时的强化利于学生行为与强化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如果某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过长,介入一些不相关的行为和刺激,则使强化的指向不明,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混淆紊乱。这要求评价要及时、明确。教师工作要细致、全面、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查缺补漏,适时恰当。
(4)效能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强化对行为积极有效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论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评价对学生都有利有弊。过多的肯定性评价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相应行为,但滋生傲慢、自满的心理,过多的否定性评价,能减弱或改变某些行为,产生消极的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