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即将消失的农具随笔:石头砫子

2023-03-04 00:4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即将消失的农具随笔:石头砫子》,欢迎阅读!
农具,随笔,石头,消失,即将
关于即将消失的农具随笔:石头砫子

石头砫子,就是早先用来打地基、打土墙、打胡基(方言huqi)夯砸器具。制作简单,结构单一。用圆形质底坚硬的青石,在其上平面中心凹入部分楔入约六、七十厘米长的木柱,柱的上方再横装上手柄。使用时提起高度约40厘米,然后用力垂直向下猛夯。它从新石器时代发明以来一直延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这最原始、最不起眼的东西却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

在古代,修建城池、宫殿、庙宇、房屋、兴建土木时,地基的处理皆离不开这小小的石头砫子。也正是有了它的存在才使得建筑物坚不可摧,才有了众多的建筑遗风千年、文明尚存。

凡五十岁以上的关中汉子,对石头砫子并不陌生,大多熟悉或亲自使用过。在我的记忆里,新建一所院落,首先是从圈围墙开始,农村人叫打土墙。

打土墙所需设备:石头砫子4——6个,铁锨7——10把,两根碗口粗3米开外的木架杆,俗称“夹杆”,18根笔直的松木檐林,称作“墙板”,3寸厚、25寸宽、过丈长的木板一页,通常被称做“门头”。程序是按尺寸栽立好两个“夹板”和“门头”,放出墙基的长度和宽度,在“夹板”和“门头”的两边各固定一根“墙板”,装满干湿适宜 的粘土,6名汉子提起石头砫子上去开始夯实,就这样打墙工作进入了正式阶段。

提石头砫子的人员共分三组,两两并排。“夹杆”处一组,中间一组,“门头”处一组。六名汉子同时起声、起锤,喊着号子“嗨-- ......”,配合着落地锤声“咚--咚......”,苍劲,有力,干脆,悦耳,极为优美壮观。然而,这看似的简单、优美,其实还蕴藏了极强的技术在里面,它的每个环节技术必须掌控到位,比如用力要求均匀,各阶段的力度轻重分布也应合理,更换墙板的先后亦有讲究,否则,刚刚打好的土墙在拆板后会易为平地。

人员分配一般是由有经验的先生把持“门头”,墙的两边各三人负责装土,待土装满一个墙板后共同提起石头砫子去夯打,等墙的高


度过腰后,提石柱子减少成四人,留两人装土。夯打力度应从墙基至墙腰前三锤用力狠打,后一锤较弱,俗称“三硬一软”。十八根墙板每边九根,待其全部用完后,必须从最下边倒数第二根拆换,叫“睁眼”,然后再往上叠加。这样每边就形成了四根墙板上下循环,方言叫“四路滚”。由此也诞生了形容人生高潮低谷的关中名言“打墙的板上下翻”。

有条件或人员充足时,也有十人打墙的,其实人员增多并不见得能提高速度,因为多出来的人一般不提砫子不上墙。每一板墙所装的土量并不多,由此就形成了有人“偷懒”的现象。俗语讲了:‘“七快八慢九消停,十人打墙出懒怂”。

围墙圈好后,就进入了盖房子的准备阶段了。早些年,人们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没有条件全部用青砖砌建,一般多用土制 的坯子砌墙,只在窗子周围、墙沿和脸面用少量青砖缥锁。土坯子,关中人叫做“胡基”(方言念huqi)。打胡基这门工艺我就会,是父辈们手把手教给我的。

打“胡基”有专门规格,三面连扣、一面活门的“胡基”托子,得有石头砫子,还得有一方六十厘米长,四十厘米宽,厚两寸的青石板,同时还应备有一笼草木灰和铁锨一把。工作时先把“胡基”托子正放在青石板上,在托子四周内边和底部均匀地撒上草木灰防止与土粘连,再装满湿度合适的粘土,人跳上去踩平,提起石头砫子用力夯打就成。

口诀是“三锨、六脚、十二个窝窝。”三锨是上饱三铁锨土,六脚是指脚踩踏时双脚紧并,分前、中、后各一脚,十二个窝窝是说砫锤击数为横三竖四,共十二砫。这样“胡基”受力均匀,好扶起,不易碎散。

整个过程在按口诀操作时,砫锤击左边时,跳起左脚,夯右边时抬右脚。这样砫锤和人就在小小的木托子方格上跳起、落下、跳起,再落下,协调配合,随着“嗨、嗨、嗨......”就形成了一曲交响乐,再后来,踢踏舞就这样诞生了。踢踏舞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成果的速度,舞得好的一天可成“胡基”800多个,舞王可以上千。打好的胡基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rq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