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术语学说学派(9)

2023-03-19 21:3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哲学术语学说学派(9)》,欢迎阅读!
西方哲学,学派,学说,术语
模仿:(imitation;希腊mimesis)亦译“摹本”古希腊哲学用语。初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认为事物由于模仿数而存在。后柏拉图借以解释理念和可感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由巨匠把适合于事物本性的理念放到事物中,从而派生出可感个体事物。理念如原型一样,其也可感事物都是理念的摹本。他鄙视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和他们的作品,主张把诗和诗人逐出理想国。认为可感事物是理念的模仿,诗人、画家的创作是可感事物的模仿,和实在(理念)隔得更远。后来新柏拉图主义的先驱犹太的斐洛及其奠基人普罗提诺,仍以此来论证神创论。斐洛认为,我们感官感觉到的整个世界是神的形象的摹本,摹本是原型的象征。普罗提诺认为,宇宙在每一点上都是模仿原型,因此作为摹本的宇宙是有生命的,作为神性世界的产物是美的。

原型:(archetype)亦译“范型”“模型”。古希腊柏拉图用语。用以论证理念和同名可感事物的关系。有多种含义。(1)指理想、标准、神圣的范例。如在《欧绪佛洛篇》中提出“虔敬”这个理念作为“标准”,任何言行具有或符合这一理念,就是虔敬的言行。(2)借指工匠等进行制作时使用的模型。工匠以理念的床为“模型”,创造出可感的实用的床;治理国家的人,以神性的国家为“模型”,缔造现实的国家;巨匠以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为“模型”,创造出可感世界。(3)指先例、例子、榜样。在讨论什么是一般的美德时,要求对方把整个完整的美德告诉他,不要把它打成碎片,并自称已经给对方作出了“榜样”(4)偶尔在相反意义上使用,指可感事物的图形,借以认识理念。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认为,“应该把可见光辉灿烂的星辰作为‘图形’,以达到对它们的更高的知识”

宇宙模型:(model of the universe;希腊pa-radeigma tou cosmos)亦译“世界模型”。古希腊柏拉图以神学目的论解释宇宙演化的概念。在《蒂迈欧篇》中提出。认为宇宙是“巨匠”按照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模型(指宇宙模型),把处于不规则无秩序运动状态中没有形式的混沌质料纳入作为接受器理解的空间,而创造出的作为摹本的处于永恒运动有秩序的可感世界。巨匠使宇宙灵魂的质料形成各种长条,从而形成日、月、地球和其他五个行星,它们各自环绕不动的地点运行,随着作为时间量度的日、月而出现时间;宇宙有开端,但没有终结。这种宇宙模型在唯一性上和最完善的生物相象,因此“巨匠”只能创造一个唯一的宇宙。柏拉图自称这些说法是“盖然性故事”

宇宙灵魂:(soul of the universe)亦译“世界灵魂”。古希腊柏拉图用语。用以解释自然哲学问题。他根据理智宇宙推论出:如宇宙是一个有生命的统一体,则和其他动物一样,它必须有灵魂,即宇宙灵魂。它的形成的过程是通过巨匠:

(1) 把不可分的、不变的存在(即作为原型的理念)和可分的、可变的存在(即作为摹本的可感事物),结合成为“居间的存在”;

(2) 把“不可分的同”和“可分的同”,结合成为“居间的同”; (3) 把“不可分的异”和“可分的异”,结合成为“居间的异” 然后将三者按照一定的数学比例结合成为宇宙灵魂,它弥漫和环绕整个宇宙,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它自足而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能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和自己相友好而存在。它和一切不朽的灵魂一样,都分享作为原型的理念世界和作为摹本的可感世界,从而造成天体的运动、人的个体灵魂的和谐。

斯多亚派的观点与柏拉图观点大体相同,把世界灵魂看成作为能在变化的事物中存在的神,是自己运动的,为一切其他事物的生命原则。但认为灵魂是物质的,因而克列安特斯(Cleanthes,331一前232)把世界与神等同。克里西普斯从灵魂是物质的这一前提出发,把神看成是物质的。认为它扩展于宇宙,并与宇宙等同。

新柏拉图主义也有相似观点,塞维鲁斯(Severus,2世纪)认为世界灵魂占有终极的神的地位。


普罗提诺从流溢说出发,认为世界灵魂由神的流溢产生;太一通过努斯或理智世界,流溢出物质世界因而太一包含物质世界于它的实体之中。在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理论泛心论、泛神论中,也有与世界灵魂相似的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b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