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3”异地办学培养模式研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3”异地办学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刘晨光 刘雅如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32期
摘 要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1+3”培养模式,即“一年在北京,三年在烟台”的回迁式培养,是中国农业大学新型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作为中国农业大学设在山东的教育科研机构,继承校本部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发挥烟台特有的地区优势进行特色办学,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人才。对于该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十年的成长发展之路硕果累累,但也不乏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 异地办学 地域特色优势 发展问题与不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学校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是中国农业大学设在山东的教育科研机构。1993 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依托山东省烟台农业学校创办了烟台教学基地。2015 年 6 月,经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在烟台注册为独立事业法人,成为其二级单位。 2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相对于本部的优势 2.1与本部相比 2.1.1地域特色
烟台研究院坚持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的办学理念,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突出区域产业特色,积极推进科技工作。围绕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
拥有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烟台实验站,建有山83东省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成立了烟台研究院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农业文化研究中心、食品与葡萄酒工程研发中心、海洋水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 2.2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毕业生发展状况
多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本科生升研率一直保持在 42%以上,且大部分进入 985、211 大学及国家级科研机构继续深造,20%左右的学生能够获得全国硕士研究生推免(保送)资格,部分学生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烟台研究院各专业与校本部各专业保研率和升研率不相上下,与横向学生群体相比,烟台研究院的保研和升研学校条件更为优厚。除学生自身能力强外,烟台研究院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更加公平的升研平台,这是学校老师与当地政府的努力的结果。 3“1+3”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3.1特色创新“1+3”人才培养模式 3.1.1回迁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采取“一年在北京,三年在烟台”的异地办学培养模式,地区跨度大,学生回迁问题是该模式的一大特色。新生大一学期末,学校统一下发行李袋,在校生将行李打包,后将行李搬移至学校租用的货车上。行李运至烟台研究院校区后,由大二在校生统一把行李搬至特定宿舍。每届学生的行李回迁都有条不紊,且少有行李丢失现象发生。 回迁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从北京回迁至烟台,两校区软硬件差距及教学条件的不同使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落差,而此时的心理疏导和归属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班会、迎新晚会及班级内的团陪活动使回迁学生快速习惯在烟台研究院的生活,接受学校条件上的改变。
回迁问题是异地办学模式中较难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在该问题上也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从新生入学就开始与烟台校区学长学姐及老师有着密切的荣誉、学习、情感上的联系,在校本部的欢送会上“爱在烟台,不愿离开”也为新生埋下一颗根在烟台研究院的种子,在生活中将学生对烟台研究院的深厚归属感培养起来,回迁问题也将变得更容易解决。 3.1.2为其他学校提供经验借鉴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的“1+3”异地办学培养模式无疑是大学异地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具有开创性意义,是异地办学工作的拓荒者。
很多学校都未曾尝试过如此大跨度的回迁式教育培养模式。“1+3”人才培养模式为其他想要扩招学生大学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发展建设“1+3”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1学生的心理落差问题
硬件、教学质量、生活条件上的差距,给刚刚回迁的学生们心理上造成不小的落差,抱怨与抵触心理在学生之间蔓延。虽然有一定的疏导办法,但还没有改变学生心理落差的根本。学校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权益反馈机制,且学生工作和宿舍工作效率低,学生权益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是学生心理落差的根本所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2教学师资衔接问题
在北京本部的班主任大部分不会跟随学生回迁,本部教师回烟台教学的数量也逐年下降,教学条件与校本部无法良好的衔接,使得学生学习质量下降。 4.3通达机制效率低
上传下达过程冗长,费时费力,教学及学校活动安排传达不及时。 5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5.1避免盲目追求高层次、大规模
学校规划建设盲目追求高层次、大规模,但建设效率低,资金规模单薄,许多高层次、大规模的建设目标迟迟未能完成。 5.2校区项目定位雷同
校区作为校本部在其他地区的延伸发展,不应一味的照搬校本部的项目定位,应结合校区地域特色,设置项目定位,避免雷同。
5.3若缺乏竞争与考核,项目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项目建设负责人的较为固定,缺乏竞争和项目质量考核,导致项目进程缓慢,项目质量欠佳,使项目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5.4为了特色而特色,差异化项目不伦不类
发展过程应一步一个脚印,在发展过程中沉淀出校区特色差异化的精准项目,避免急功近利,为了特色而特色,导致项目不伦不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S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