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生活美学意蕴

2023-03-20 05:3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酒的生活美学意蕴》,欢迎阅读!
意蕴,美学,生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酒的生活美学意蕴

作者:王南

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20

在古籍文献的描述里,在出土文物的展示中,均呈现有中国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传达着酒的审美意蕴。《诗经·大雅·即醉》中即醉以酒,即饱以德之句将相提并论。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中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之句,赞美了的视觉、嗅觉之美。从自斟自饮、保健养生、亲朋聚餐、文士雅集、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到官场酬酢、军旅出征、敬天祭祖……“的世俗意味和礼仪价值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也酿造了中国审美文化之美。

葡萄美酒夜光杯:酒品与酒具之美

饮酒始于选定酒品,好酒需用精美器具。中国人饮酒,酒品的认识和酒具的讲究不可或缺。或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或新豐美酒斗十千(王维),酒美的意识从判别酒品发端。不论是自酿浊酒还是品牌名酒,在选择了酒的种类和香型后,近窥其色泽清浊,摇视其挂杯程度,轻嗅其酒气的清淡或馥郁,进入了感官的全面体验——这是一种综合的美感。饮者选品牌,往往是口味嗜好的认定,酒价的高低并不重要。既可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亦可三杯两盏淡酒(李清照),其中包含着不计功利的审美心态。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琉璃钟,琥珀浓(李贺),酒具的造型之美是中华酒文化的重要元素。早在商周陶器和甲骨文中已见酒具,《诗经·周南·卷耳》记录了金罍兕觥两种材质、样式不同的大容量酒具,字原型即为酒坛的象形。酒具的美感应对着不同的心理需求,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层次。前秦两汉的陶制和青铜酒具大多兼有礼器的功用,造型的端庄高雅体现了中国审美观念中的均衡之美。高雅之士的精觥美壶,平民百姓的粗杯浅盏,隐居高士的随身葫芦,豪杰义士的巨盅海碗甚至持瓶抱坛,酒具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个性情感和审美标准的象征。

辛弃疾那首酒趣横生的《沁园春》中写了诗人和酒杯这样的对话: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虽言辞凶恶,但人与酒的交情却亲密无间。此时酒杯已不再是单纯的酒具,而是知己好友。李白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酒壶、酒杯也表达了同样在酒具中蕴含的知音情谊。苏东坡《南乡子》词云: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其《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虽叹世无知音,且喜一在手。 隔篱呼取尽余杯:酒风与酒德之美

酒风和酒德是传统道德礼义之美在饮酒中的体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左·庄公二十二年》),酒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即与礼仪密不可分。除了敬天祭祖的仪式,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常生活中的酒礼也有具体的规矩。例如主、宾对饮时要相互跪拜敬酒,主人向客人敬酒称为,客人回敬主人称为;敬酒者和被敬者须举杯起立,称为避席。晚辈与长辈共饮时只能居次席而称侍饮

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此时便可见酒德的高下。酒德不佳,一是假饮假醉,灌人无度;二是嗜酒成瘾,京城人哂之为酒腻子;三是酒后无德,有失礼节。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古人对此也嗤之以鼻。酒风的张扬豪迈与内敛谦恭,其要旨可一言以蔽之:真。北宋诗人秦观《饮酒诗》道: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坦率真诚,决定了虽酒量有别、酒风不同却同样可以获得同饮者的接受。以微醺为适度,恰恰吻合了中和为用、含蓄蕴藉的传统审美标准。

酒风酒德中的美感是中国传统文士的人格美的体现,其中包括人品、性情和风度之美。人品之美:魏晋文人认为痛饮酒是成为名士的三大条件之一(另外两个条件是常得无事熟读《离骚》),至于是否具有奇才并非要事(见《世说新语》),酒德在于忘却功名利禄后的精神追求。陶渊明《饮酒》曰: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酒对应着人品的清高脱俗。性情之美:相逢意气为君饮(王维)。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投意合,是交往时的最佳状态。风度之美: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杜甫)。酒过三巡的言谈举止,醉酒之后的摇曳生姿,饮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教养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一杯未尽诗已成:酒感与酒意之美

饮酒的心理超常而微妙,酒中的情趣丰富又动人,酒感和酒意是中之美的两个境界。 酒感是对于酒味的直接感受,酒意是对于酒的心理体验。斟酒入杯,心存美意;啜酒入唇,酒感顿生。心随酒动,酒不醉人人自醉,酒言随之而出。或赞美酒,或感谢主人,礼敬者言辞庄重,放达者话语豪迈。

酒感重在从观酒、闻酒到品酒的感官体验,是通往酒意的必经之途。有的饮者仅停留于酒感,只求一醉方休,自无酒意可言;而追求酒意的饮者则通过细尝深品渐次达到丰富的内心触动,以至于进入人生哲理的思虑。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酒意如诗意,是饮酒的最高境界。酒意的获取期在尽兴,尽兴与否取决于心态。是借酒浇愁的一醉方休,还是把酒言欢的轻饮慢酌,饮酒的心态不同,美学意蕴则大相径庭:前者是悲观逃避的悲剧之美,后者则更多地呈现了潇洒诙谐的喜剧之美。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心态安详如斯,尽兴即为自然,酒意也就会适时而至。

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酒意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的心态,即时引发了情感的奔涌和想象的舒张——这恰恰是艺术活动的前提。古代文士有酒必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艺术创作也在酒中得到灵感,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怀素、张旭醉后方可翰墨淋漓。对酒当歌不仅是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命运悲叹,也可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吟咏情性。陶渊明屡作酒诗,其《饮酒》诗序文称: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孤独寂寥之下,几乎成了唯一的自适自娱甚至自存的方式,饮酒这一行为本身就颇有几分行为艺术色彩,酒意也就有了更多的审美意味: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酒意与诗意共生并存,不辨彼此。诚如李白所云: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在叙事文学中,《三国演义》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水浒传》的武松醉打蒋门神,《警世通言》的李太白醉草吓蛮书;《红楼梦》涉及了惠泉酒、绍兴酒、烧酒、屠苏酒、葡萄酒等多种酒类,书中的酒令酒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都体现了酒意与文学审美表达的有趣关系。

欧阳修《醉翁亭记》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言之妙,在于说出了酒中之美:美在寓于酒。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Q1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