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欢迎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1.整体观念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2.证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3.同病异治的概念: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 4.阴阳概念: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
5五行相侮的概念: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和制约 6.藏象概念: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7.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通过经脉聚于肺中,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全身,即肺气助心行血的生理功能
8.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9.肾主藏精:指肾贮存,封藏精气以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功能
10.天癸:是肾精充盈而化生的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
11.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云端身体之气不断运动游行,全身内置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能推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2.气化: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 化,具体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生成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13.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称,指人体的正常水液,包括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14.气与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养气,载气
15.气与津液:气与津液同源于饮食水谷,皆以三角为鹿彤运行全身。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数阳,津液数阴,其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
16.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1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指三阴,从脏走兽;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18.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统率诸阳经: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脐下关元穴,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统率诸阴经;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海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阻维脉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与督脉相合;阳维脉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阴经与任脉会
19.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直接观察和菩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以此作为归纳各种事物或现象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20.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的统称
21.发病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22.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 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复发
23.阴阳失调:1.阴阳偏胜,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胜则阴),5.阴阳转化,6.阴阳亡失 24.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25.气机失常:1.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盛的病机变化,2.气的某些功能障碍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逆、气陷等气机失调的病机变化(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常见肺胃肝),气陷,气质,气脱等病机变化)
26.内生五邪:1.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2.寒从中生,3.湿浊内生,4.津伤化燥(肺,胃,大肠),5.火热内生(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E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