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个别化案例:观察孩子的行为,选择适当的介入方式

2023-03-13 00:46: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班个别化案例:观察孩子的行为,选择适当的介入方式》,欢迎阅读!
个别化,小班,介入,适当,观察
小班个别化案例:观察孩子的行为,选择适当的介入方式



背景

《指南》中指出:教师在活动中应该是观察者,适当的指导者,解决问题的鼓励者,也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基于幼儿在个别化学习中表现特点,老师的支持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个别化学习幼儿体验自主和自由,体验到乐趣,它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直观、具体,自主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多数活动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老师的指导支持行为是个别化学习的难点,指导不是检查,也不是指令和指示,而是观察幼儿与材料,与同伴互动的情况,并适时与幼儿动,激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更充分地与材料进行有效互动,更好地与老师同伴交流。 实录:

在“苹果和橘子”主题中,我投放了“水果拼盘”的游戏材料。材料准备是圆形纸盘及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水果图片,预设目标是幼儿运用围拢黏贴的方式有规律的间隔排列黏贴水果。投放后,我希望孩子们能自主地进行黏贴,掌握围拢粘贴的方法之后再间隔排列。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看见白色的纸盘和各类水果图片,只是重复地将水果装进盘子里有倒出来,没有其他进一步的玩法。

看到孩子们对这份材料没有进一步的延续时,我利用交流分享的环节向孩子们提出了疑问。我问道:“水果在盘子里晃来晃去很容易掉下来,怎么让这些水果牢牢地待在盘子里呢?”“把水果压住。“把水果粘在盘子里。……各种各样的答案应声而来,我认真地倾听着孩子们的想法并接受了。有了这次的交流经验,后来数次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都利用了固体胶或者双面胶固定了水果。但是,没有像我预设的那样围拢粘贴。于是,我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用提问的方式直接介入:“怎样让水果在盘子上排排队呢?”过后,出现了直线排队的水果队伍,还有让着盘子排队的水果队伍。

玩了几次之后,我发现有小朋友能像范例一样围拢粘贴,我决定在活动后进行分享和交流。我通过“作品展现”的方式让幼儿分享成果,体验成功,并适时启迪幼儿间隔排列,提升经验,推动经验的发展。

经过交流分享的环节,选择这份材料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从幼儿游戏效果来看,都基本能够达到我预期的目标。 分析: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需要仔细地观察,选择适当地介入方式,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促进幼儿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

案例中,我观察到孩子与材料没有进一步的互动之后,利用交流分享的环节将问题抛向孩子,由孩子来解决我预设的问题,,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发现材料更适合的玩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事物审美的感受来提醒幼儿物体间隔排列的美观,



1


提升幼儿的相关经验 反思

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时,教师的观察和指导是很重要的,首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把探索和发现的权利交给孩子,激发幼儿更多的探索的兴趣。其次在幼儿个别化活动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以角色身份或者同伴身份进入游戏,把自主性还给孩子。第三,在指导之前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及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水平。在活动中多多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当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性不高时,难以将游戏顺利进行时,教师应该考虑是否要“介入”幼儿的活动、“介入”的程度是多少、何时“介入”。如果教师以一位学习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那么“介入”的方法可以是一些不显山露水的对话,旨在保护幼儿刚刚萌生的探索火花,如果教师以一位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则应该推动幼儿按他们的逻辑与方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当然,有时教师还可能是一位倾听者、欣赏者,从而在与幼儿共同分享中激励他们探索,帮助他们提升经验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CI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