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名著导读的几点建议》,欢迎阅读!

关于名著导读的几点建议
科学咨询/教学研究2019年第15期(总第634期) 关于名著导读的几点建议 黎雪梅
(重庆第四十八中学校 重庆北碚 400700)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在名著阅读这一块有着明确的要求,但目前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本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就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学名著,寻找切实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名著导读;语文教师;阅读能力;语文素养
文学名著是人类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艺术瑰宝,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阅读名著,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在高中三年的阅读课外读物的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随着科技的发达,快餐文化的影响,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走进名著。长此以往,学生离经典越来越远。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文化传承的担子,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提高阅读能力呢?我想就名著导读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以本为本,让名著进课堂
以本为本,前者的“本”指的是课内文本,后者的“本”意为根本,以语文教材为根本。高中新教材语文(必修1—5)专门设计了“名著导读”这一版块,将它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部分。我们教材篇目有很多名著节选,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雷雨》等。因此,语文老师首先要上好教材上的名著篇目阅读课。研究课型,精心编写教学设计,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像一把钥匙一样开启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之门。我在教学中喜欢采用“亮点教学法”,比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我以人物形象为突破点,引导学生感受凤姐的“辣”,黛玉的“慎”,宝玉的“真”,这些精髓熠熠
生辉,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体会,并生成个性化的解读。课内学习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吸收能力、鉴赏能力。
二、以内养外,提高阅读效率
上文说到,我们要上好教材中的的名著阅读课,其目的是以内养外,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拓展衍生到课外,举一反三。比如在上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因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只是《水浒传》节选,于是学生们下去自主阅读《水浒传》的其他篇章,对宋江、武松等一大批水浒人物有自己独特的评价。这种探求的愿望引导着学生走进名著的深处,和名著当面对话。
三、阅读如骑马,有时“快马加鞭”,有时“马观花”,有时“勒马细赏”
当我们纵马驰骋在文学的原野上,须知有时需“快马加鞭”,有时需“走马观花”,有时要“勒马细赏”。“快马加鞭”,就是略观其大意,知其梗概,不必追本溯源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可以快读书名、作者、出版社、前言,了解书刊的类型、名著的大意,亦如“快马加鞭”。“走马观花”,即泛读。文学名著中每一章的名称、大大小小的标题,以及作品中的非重要的或者自己不敢兴趣的情节,我们都可以采取泛读的方式,“走马观花”式的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不咬文嚼字,而只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即可。比如阅读元杂剧《窦娥冤》时候,由于涉及很多难懂的文言知识及元杂剧专业术语,学生普遍读不懂,不感兴趣。我就指导学生用“走马观花”的泛读方式,了解常识,知其大意即可。再说“勒马细赏”,对文学名著里那些文质优美的环节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我们要细细的读,慢慢的体会,揣摩布局谋篇,鉴赏妙词佳句。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
我们老师给学生做名著导读的时候,关键在于阅读思维的培养。阅读的思维,是由“浅层阅读”到“分析鉴赏”,再到“个性评价”的过渡过程。阅读经历了这三个思维的过渡,方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走进文本深处,领略经典之美,形成自己的个性理解和评价,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A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