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与“文以载道”的关系探微

2023-05-01 09:4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言志”与“文以载道”的关系探微》,欢迎阅读!
诗言志,文以载道,关系


诗言志文以载道的关系探微

提要:朱自清先生曾认为诗言志就是文以载道,就是为政治教化服务。诗言志文以载道固然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从在本质上看,这二者都是表现儒家之道,但不同的时期所表现的儒道是不同的。



关键词:诗言志;文以载道;儒家之道

诗言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历代学者都给予它极大的关注,并对此作出深入的研究由于其产生时代较早及相关资料的局限,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



一、诗言志的提出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哥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尚书》中单纯指诗歌。后来诗言志逐渐发展成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命题,成为代表文学的一个整体概念,



近代对于诗言志的论述主要有朱自清与周作人的论证。周作人在《中国新闻学的源流》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学传统上存在两种思潮,即诗言志言志文以载道载道派在这里周作人将言志载道截然对立起来,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说:近来文学批评里常把言志与载道对言,以言志是个人的抒情,而载道是文以载道。载道,为‘五四’以来所反对。但最近又主载道,不过所载之道不同。但是言志即载道,二者不应对立。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文以载道是对诗言志的继承与发展,其差别在于所载之道不同。



二、汉朝儒家诗教之

汉朝的文艺观在继承先秦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汉武帝时期,社会统治极为严格,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进一步从天人感应出发把儒学神学化,并在这基础上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教化思想。所以到汉朝诗言志就发展成温柔敦厚的诗教统治说。



诗教之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大序》很重视诗歌对政治社会讽刺美谏作用,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一时期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相比,表现为更强的保守性,批判性却减弱了。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的范围扩大了。汉朝的儒教思想专注于政治教化,受此影响,文学的创作要服务于政教。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在这古人已经注意到采诗观志特点,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教服务。这就论证了汉朝为治世功用的诗教之道。



三、魏晋时期有玄学渗入的儒

提起魏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玄学的兴起。这一时期,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占据了历史的舞台。哲学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社会各界思想活跃,人的自觉性得到提高。但是纵观魏晋时期文人的著作,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儒家的教化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的儒家之道又有别于先秦及汉代的儒教。



首先,最能代表魏晋文学成就的当属了。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提到: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古之作诗者,发乎情,止乎礼义。挚虞指出了诗赋的创作要 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正是对儒家诗教思想的继承。



其次,魏晋文学传载的儒家之道还体现在文学理论中。如刘勰的《文心雕龙》虽然受到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其文学思想核心的仍是儒家教化思想。《文心雕龙》的中心观点是原道征圣宗经《宗经》篇中接着提到: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刘勰所提出的原道,主要是为当时的政治权服务的。当时的君主多是出身贵族,他们一方面利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为世致用,另一方面又用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来麻痹人民。所以说刘勰所谓的,具体内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及佛道。



另外,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文学还注重体现主体的个人情感。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谓经国大业是对从社会的实用价值角度来谈的,也就是注重文学社会政治教化作用;不朽之盛事则是就个人而言的,注重表现个体的主体思想情感。刘勰在《文学雕龙-时序》篇中评论建安文学时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雅好慷慨注重作家情感的流露与表现。



魏晋时期,虽然受到玄学、佛学的影响,但是文学所载之,仍然没有脱离儒家思想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玄学、佛学的浸透,这一时期文学所载之道是不同于以往的独特性。



四、盛唐时期之文以载道

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到唐代,便出现了文以载道明道等论述,这与先秦诗言志的内容不尽相同。诗言志注重的是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唐代推崇古运动,注重之载道,其所载之并不是局限在儒家思想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而是对以往各朝各代儒家文化的肯定。



韩愈、柳宗元提出的为古文运动是针对于南朝齐梁时期追求奇彩的骈文而提出的,南朝骈文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韩愈主张恢复先秦、西汉那样以散行为




主的文体,即所谓的古文,因为这种文体可以表达意志。



韩愈多次提出志在古道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韩愈还主张以文明道,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送陈秀才彤序》。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文者以明道。韩愈所说的,乃合仁与义言之,即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子、孟子等代代相传的儒家之道。但是在他的观点中,古道还包括两汉的经典。他说自己学习时,非先秦两汉之书不敢观。在《进学解》中又对其做了具体的说明:《春秋》严谨,《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在这里说到,韩愈除了学习儒家《五经》以外,还注重《庄子》、屈赋、司马迁、司马相如等优秀著作。由此看来唐代文学所载之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得知,儒家的传统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诗言志文以载道是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但是,在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文学所载之也有其独特的内涵。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诗言志就是文以载道。



参考文献:

[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

[2]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4]朱自清著.《诗言志辨》.凤凰出版社.2008.1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A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