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中的礼俗文化》,欢迎阅读!

成语中的礼俗文化
又如“结发夫妻”指年轻时结成的夫妻,即原配夫妻。在古代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反映了人们对夫妻双方的美好祝愿,希望能“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同时也表现了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和追求爱情长久的美好心愿。 四,反映着古代服饰礼仪制度
成语以其结构精致、信息容量大的特点,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样式、着装观念、服饰礼仪制度等都能得到反映。
比如成语“圣主垂衣”,表现出在黄帝尧舜时期就开始出现了衣裳,不再是像原始社会的人们一样以树叶遮体或以草裙围体,从而结束了史前那种半遮半掩的围披状态; “胡服骑射”则反映了汉民族服饰与外民族服饰交流、融合的史实。而“广袖高髻”反映了汉时长安城里妇女流行梳高髻和宽大的衣袖的风气;而“风鬟雾鬓”中的“雾鬓”即“蝉鬓”,指面颊两旁近耳朵的发薄如蝉翼,梳理蝉鬓,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借助梳妆用品。这说明先秦时期,妇女就已经具有梳妆技巧,并对美有一定的追求和欣赏艺术。而“蛾眉螓首”、 “杨柳宫眉”、 “愁眉啼妆”、 “朱唇皓齿”、“美女簪花”等成语则给我们展示了古代女性多样的方式妆容、美丽的姿态和对美的追求。
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因此服装是一种象征身份地位的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逾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
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如成语“紫绶金章”反映了汉代官员的装束,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绶以紫色最贵。在古代,服装的颜色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的贵贱。如“黄袍加身”,古代把黄色看成中央正色,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而成语“衣冠礼乐”是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服饰的礼制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成语“绿衣黄里”,古时以黄色为正色,绿为闲色,以绿色为衣,用黄色为里,旧喻尊卑反置,贵贱颠倒。可见,着装礼节是多么重要,所以“颠倒衣裳”“冠履倒置”是不合礼制的。 结论
总之成语中蕴含的礼仪文化是多方多面的,除以上四种外,成语中还蕴含着其它的礼俗。如丧葬礼俗文化,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丧葬形式不同。成语“入土为安”就反映了各民族让死者入土为安的土葬习俗。白色是汉族传统丧服的颜色,穿白衣白鞋,包白帕戴白帽,披着麻,戴着孝以示对死者的哀悼,从成语“素车白马”“披麻戴孝”中可见这一丧葬礼俗。而成语“桃弧棘矢”指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反映了古人迷信桃木赋以桃木神奇的意念,长期以来这种意念形成了一种习俗; “步步莲花”“三寸金莲”则反映出我国以小脚为美,缠足裹脚的习俗。
综上所述,成语的文化蕴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策略等许多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持久的和深刻的。研究成语的礼俗文化蕴涵,对于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董念东,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詹颖,教师,现居湖北蕲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