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统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双减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样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欢迎阅读!

第三单元
单元名称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一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选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9课基础训练选择题1 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一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可信史料,并尝试运用这些可信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初步论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选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9课基础训练选择题10
课题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节次
第七周 第一课时
1.下列叙述与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相关史实不符合的是
A.长平之战标志着秦统一大业的完成 B.秦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陆续灭掉六国 D.秦朝时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有“上都”“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基础性 作业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用泥制陶的事实
(必做)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3.某同学利用右图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二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 结合语文、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对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考查学生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的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选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9课基础训练选择题4
A.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B.西周推行分封制 C.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二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学生在不同的
4.试比较周朝和秦朝的有关制度,填写下表的空白处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王 称呼
最高统治者的周天子在名义总揽全国的一权利 上是天下共主 切军政大权 统治地方的方 式
情境中, 能够以时间顺序与空间位置为基本尺度,以可信史料为基本依据,对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联系;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第9课 课后活动1
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二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进行初步分析,并对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做出合理的解释;考查学生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选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9课基础训练选择题12 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二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能够以可信史
5.《帝国的终结》一书深刻讨论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焚书坑儒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
拓展性 作业
1. 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A.国家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B.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料为基本依据,对重要事件、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并进行初步分析 ;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选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9课基础训练非选择题6)
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三个层次
(选做)
2.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业水平要求,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 结合地理、语文、艺术等课程的学习,以时间顺
序与空间位置为基本尺度,以可信史料为基本依据,对重要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并进行初步分析,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第9课 课后活动2
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三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以可信史料为基本依据,对重要现象形成合理想象并进行初步分析;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选自《教师教学用书》(七上)第9课 课堂活动建议1
3.请你画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说一说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巩固统一产生了哪些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n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