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父亲“缺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伤害

2022-10-19 14:17: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谨防父亲“缺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欢迎阅读!
缺位,谨防,家庭教育,父亲,伤害
谨防父亲“缺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伤害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当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很大程度上便落到了母亲的身上,而身为人父的男人们往往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这其实就是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现象。在2015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会议上,发布了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和核心数据也应证了这一点: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教育分工中,多是母亲唱主角,近一半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从长远来讲,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父亲缺位”是学术界对于这一现象的概括表达。所谓“父亲缺位”,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父爱缺位”表现在父亲对子女的时间投入上很少,他们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赚钱养家中,管这是一种变相的对子女教育的补偿,但仍然代替不了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与陪伴。

在我接受家长关于子女教育问题的咨询时,前来咨询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妈妈,很少有爸爸参与其中。相较而言,妈妈们自孩子出生后,都会反复思考自己制订的教育计划是否符合实际,教育这方面表现出包容、开阔的心态。反而是很多爸爸,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通常是走极端——要么宠得要死,要么就是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或者就干脆不闻不问。我很少看见孩子的父亲直接参与孩子的教育,在日常接触一些男性家长的过程中,有的家长甚至连孩子上几年级读几几班都不清楚。在他们的观念里,觉得我只要挣到钱养家就可以了,教育孩子自然是老婆或父母的事。这种观念的背后,既有长久以来封建的大男子主义作祟,得“教育孩子就是妈妈”的事情,也与当下的男女分工有关。我是赞同男女分工有别的,只是我真的要提醒一下这些爸爸,分工有别不代表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过度压榨你的配偶和孩子。以后封建的孝道思想影响会越来越小,孩子将来会本能反哺那些曾经无限制爱护自己的母亲,而父亲角色一旦缺位,长大后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研究表明,幼儿时期以母亲的教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上了初中以后,母亲的影响力下降,父亲的影响力变大。如果高中阶段父教缺失,后果不言而喻。相关教育专家表示,父亲有很多教育社会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给予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更为宽广的竞争性社会意识。同时,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是一个特殊的重要榜样。所以,对孩子来说,爱母亲,但更需要父亲。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这就是说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作用很重要,可现实生活中,一些父亲忽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无论在情感、陪伴、尊


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很多爸爸在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成为成功人士,但也在渐渐忙于‘远离’自己的孩子。谁都无法取代父爱的重要,父亲要多参与孩子的成长。

在很多70后、80后的印象里,家庭往往给人一种严父慈母的感觉,这也是中国传统家庭的鲜明写照。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权威性的,不可撼动,相较而言,母亲这一角色处于从属的地位。我印象很深的,在我家里从小就是这样的状态,所以从小我会更亲近于母亲,对母亲有更多的好感,而父亲则让我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哪怕如今我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父亲也老了,可我在他面前却始终无法自在的表达那份父子之情。彼此的相处总是显得少言寡语,成了一个不会表达爱的孩子,而在母亲身上就不会,有时甚至还会亲昵的给母亲捏捏肩膀,撒撒娇。我想,这也许就是家庭环境对我人性中最潜移默化的影响吧。所以我现在努力不让自己家庭中负面的能量投射到孩子身上。因为这种不良的关系一旦投射到孩子身上,就会养成孩子的仇父心态,甚至成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

教育孩子本来就不是单向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教育的过程是非常美妙的,你会有很多责任,就像我成为老师教育学生之前,很多东西我并不在意,接触到学生之后,我变得比以前更平和,看待这个世界看法也更豁达了。对于当了母亲的人更是这样了,那这个过程为什么爸爸们不去参与呢?有了父性的男人,视野会更开阔,处理事情会更宽容。在现如今的社会,家庭观念推陈出新,我们理应摒弃一些落后的家庭观念。那些生了孩子丢给妻子带,自己还沉迷于打游戏和朋友出去玩的爸爸,你们今天的不求进步,就会成为你们老了之后远远被家庭抛在身后的根本原因。很多不负责任的父母,是没有掌握“爱的方式”,心中的爱就变成了伤害子女的负面能量,或者像一些父亲这样,把爱压抑在了心里面。

其实,在家庭教育方面,妈妈可能在生活上照顾付出的多点,爸爸更多的是在宏观上对孩子进行教育,毕竟思维角度、家庭职责不一样。很多家长认为,带孩子多是妈妈们的事儿,其实不然,培养孩子,同样需要爸爸的付出。父爱和母爱一样,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母亲一般是看护者,不时地提醒孩子“别摔着”“小心点”,这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单独探索,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形成依赖他人的性格特征。而父亲则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惊喜,和孩子玩得更“疯”放手让孩子自主地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此外,由于男性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勇敢、坚强,若孩子经常与父亲交往,则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会更开放和融洽,赋予冒险精神和进取精神。

最后,和大家一起分享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一句话:“父亲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lg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