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数“绘”相融,理趣相长》,欢迎阅读!
数“绘”相融,理趣相长
传统的数学课堂习惯于以例题加练习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忽略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情境应用和学生情感的需求,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和有意义的,活动应是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地拓展、发掘新鲜的、有意义的数学教学资源”。因而,数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一拥而上。为实现这一过程,我将数学教学与绘本相融合,打造一个创新的数学课堂。当“数学”遇上“绘本”,就好比给理智、高冷的“数学”披上华丽的外衣,顿时变得美艳、俏皮,这就是数学 + 绘本的魅力所在。
一、引“绘”拾趣,燃探究欲望
低年级的学生普遍好奇多问,活泼好动,也就存在专注力时间短,活动、行为缺乏目的性。兴趣作为学习动机启动的助燃器,我在了解学生的兴趣后,通过收集、比对、挑选学生喜欢的绘本。结合学生兴趣,删除绘本里的“无效信息”,凸显知识点。引用绘本中丰富多彩的画面、精美生动的场景、活泼可爱的人物造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短精练的文字,来营造一个吸引眼球的“真实”现场,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备课前,我会对各类绘本进行比对,根据学生的喜爱,以及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需要,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我选取了《嘀嗒嘀嗒当当当》这本绘本。导入部分,利用有声绘本,引用农场里有一座古老的时钟为切入点,删除故事中“无效信息”,为学生打造一个现实的,具有趣味的数学的学习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二、借“绘”启思,达教学目标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知识的习得是要学生经历认知、理解和内化的过程。小学低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改编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借助绘本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桥梁,融合数学学科内容与应用所需,
既不脱离教材,又高于教材,从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绘本故事中察觉并抽象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化加工与再造,从中收获数学知识,启发数学思考,实现教学目标。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为例。
1.绘本中“察”
探究新知的第一部分,我根据绘本内容,适当的进行改编,巧妙的设计一个不完整的钟面,引导孩子观察:“农场古老的时钟少了哪些零件呢?”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究,自主完成补钟面的活动中,突破认识钟面结构这个重点。
2.绘本中“语”
探究新知的第二部分,是让孩子准确的认、说、写整时。根据教学需要,改编、凸显绘本中的“时间线”:7时、9时、5时,把小动物们的一天进行串联。
借“7时”的钟面,初步“感受”整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整时。借“9时”的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并规范的表达认整时的方法。最后借“5时”的钟面,巩固整时的表达。
在认识3个农场里的钟面后,进行观察、对比这三个钟面,能完整的表达,总结规律。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掌握认“整时”的方法,从而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绘本中“思”
探究新知的第三部分,紧接着改编绘本故事,结合太阳东升西落的生活具体情境,回归生活。在太阳升到空中正上方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以及估计意识,猜猜是什么时间,并结合自己制作的钟面,完成拨钟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观察与思考、自主表达的机会,借“绘”启思,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我利用绘本农场里两个情境图进行比对,思考:同样是“9时”为什么做的事情不一样?在体验了绘本一天的情境后,学生能直观的感受一天中的2个“9时”,而这个学习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以“绘”笃行,提教育内涵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数学课堂不仅基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让能力和素养得到同步发展。日常教学中,我以数学知识为依据,绘本故事为依托,适度增加绘本外的“应用拓展”,挖掘生长点。不仅培养学生数学自主阅读能力,与此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知行合一。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为例。
随着绘本情节的发展,故事也到尾声了。结合所学的知识,我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没有钟面的农场会怎样?结合故事情节,对绘本进行猜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二:你想对小猪说什么?在绘本故事中,学生体会钟表给大家带来的便利性和重要性。结合修好的钟面,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知行合一。
最后练习部分,我增加绘本外的“应用拓展”,挖掘生长点。设计了周末看电影的问题,综合性比较强。学生从图片中收集有效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推理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提升阅读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以“绘”笃行,提教育内涵。
总而言之及,数学与绘本的碰撞,是数学教学模式中的尝试与创新。数绘融合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期待,让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有趣的、有用的、有情的。其次,也强调教师能力的深入和再创。作为教师的我们,心中有这样的“诗和远方”,便能创生出多样的教育实践,同时也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多发展的可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k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