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舆论学》考点》,欢迎阅读!
1、诤言
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存在的错误,并为克服错误提出正确的建议,就是诤言。舆论主体坚持说真话、讲真理,直率地评价客观事物,是认识和追求真理的行为。诤言具有求实性,使公众正确了解周围的变故,具有重要的认识和实践价值。 2、社会浮言有哪几种
社会浮言是指脱离实际的意见和动听的套话,又称美丽的空话,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普遍性,大都来自于会议上、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溢美之词,空话、大话,套话连篇。
3、舆论操纵和舆论同化
舆论操纵是对舆论的潜在支配,表面上舆论仍处于独立地位,实则被权力所控制,被利用来达到权力的目的。按某种意图制造或利用公共事件,堵塞或透露关键信息,劝服舆论领袖发表谈话,以形式符合一定要求的舆论指向,是舆论操纵惯用的手法。
舆论同化是强大的舆论把异己的舆论转化为与己相同的观点。舆论同化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也符合被同化者的利益,因而才有更多的意见被说服。
正义权力对异己舆论的化解、吸引和劝服,是舆论同化。非正义权力对异己舆论的利用则称作舆论操纵。 4、制造同意
所谓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与人民对立的政府要想赢得民意,需要利用媒体制造舆论,让民众为权力说话,达成统治者与民众意见的一致。在一些国家,政府陷于复杂的内外矛盾,争得舆论的支持十分重要,通过制造同意树立权威,成为它们惯用的手法。
最先提出制造同意的概念,是美国的政论家李普曼。 5、公共权力话语的几种类型
回应性话语;政策性话语;评价话语;对自己的政绩进行评价,对政府的工作进行总结。
6、舆论知觉外化为集群心理有哪些特征
归属心理;认同心理;凝聚心理;怂动心理。 7、 简述社会舆论的特征(P39)
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社会舆论的波动性;社会舆论的弹性;社会舆论的惯性。 8、舆论生成的四个阶段(P51)
公共问题与社会议论;个人意见与议论圈的扩散;突发事件的激发;舆论领袖的意见引导。
9、民意的四定律(P118)
量多理正定律;群落浮现定律;弱化—刚性定律;民心向背定律。 10、多数人暴政(P115)
民意主宰社会实际是一种制度,即多数人对公共生活实行民主管理,由全体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少数人无条件的服从多数人对公共事务的裁决。
“公众不是用说明的办法,而是以全体精神大力压服个人智力的办法,将公众的意见强加于和渗入于人们的头脑。”这是对多数暴政即民意暴政最形象的说法。
民意在公共事务中占有决定的地位,是由于它根植于社会的共同目标、道德意识和法律准绳,不是多数人的随心所欲。 11、社会主流舆论是怎样形成的
主流舆论又称主导舆论,是指在社会意识中比重大,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共同意见,多反映民意的主张和立场。公众追随主流意见出现有序状态,发挥重要影响,标志着它在一定范
围内占据统治地位。当它对全社会成员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从众量和传播范围极度扩大时,意味着非主导舆论正在萎缩。
主流舆论的产生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随着议论的渐进组合,比较正确的舆论的追随人数显著增加,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在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加入舆论扩散,一批意见领袖在传媒上连续发表意见,舆论的真理性令人无可怀疑,媒介的大量议题引导舆论人积极活动。在第三阶段,与其观点对立的舆论出现更大的分化,追随的人数迅速减少,正确的舆论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产生支配力量,成为多数赞成的“共同意见”,即主流舆论。 12、网舆的特征
1、网络实现了意见传播的多元互动,意见传播的主客体角色可以互换,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
2、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平等化的特性,每个上网者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社会精英、领袖人物和权威媒体的话语霸权被消解。
3、网络舆论的客体和变换频率正在加快。
4、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自由、交互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呈现出双重性,甚至多重性。
5、在网络舆论中,多有较为明显的“集体情绪化”倾向。 13、舆论的定义和本质属性
狭义概念是指某种舆论而言,即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广义上的概念是指社会上同时存在的多种意见,各种意见的总和或纷争称作舆论。
舆论在本质上是社会知觉的反映。
舆论具有公共事务、集群心理形成的公共意识和优势意见这三个基本属性。 14、“爆米花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P60) 以爆米花模式产生的舆论,声势浩大,带有突然爆发的意味,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舆论在这一两天之内出现,此前虽然存在发生重大舆论的征兆,但意识环境却是平静的。 一个支持者众多的阵营大声的宣讲自己的政治理念,其他小阵营的支持者为了免于被社会孤立隔绝,倾向于保持沉默,这就是沉默螺旋的模式。(媒介通常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1、突出主导意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2、证明主导意见正在增强,给人们的印象深刻;3、还会在公众脑海中形成哪种意见公开发表不会遭到孤立的印象。) 15、群体事件
聚众又称群体事件,是指社会公共问题处于激化状态时,发生群众集体表意行为,往往有数十人以上的人群集结在公共场所或某个机构门前表达诉求。(群体事件往往事发突然,演变迅速,有强烈的声势。群体事件直接起源于群众利益被侵害。内聚力是群体事件发生的重要动力。对抗因素在群体事件中起着关键作用。) 16、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人际舆论对恶劣事务的自发性的曝光,不仅超越了媒体监督,而且涵盖了舆论预测的特殊功能。(社会批评是舆论监督的外化) 17、民意
民意是人民对有关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致意见,体现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具有坚实的真理性。(民意是判定社会问题的重要尺度)
18、舆论传播的形态及特点
舆论传播大体有六种形态:1、议论与公共讨论;2、民谣与民谚;3、社会传闻;4、会议的意见集中;5、肢体的集体表意;6、理论争鸣。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j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