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劳动经济学》,欢迎阅读!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2.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3.劳动力供给:从性质上,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力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力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4.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5.工资谈判制度: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的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的制度。 6.工资刚性:指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
7.劳动分红:是指企业每年年终时,首先按比例提取一部分企业总利润构成“分红基金”,然后根据雇员的业绩状况确定分配数额,最后以红利形式发放的劳动收入。
8.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的失衡、文化结构的失衡、区域结构的失衡、年龄结构的失衡等许多方面。
9.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10.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
11.劳动力市场歧视: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12.工资差别: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13.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14.收入政策:是政府采取的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以及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因其控制的重点是工资和利润水平,故称为收入政策。
二、简答题
1、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此外,由于劳动力参与率指标能准确地反映劳动力参与的变动,故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2、什么是效率工资理论?基本观点是什么?效率工资理论是一种有关失业的劳动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员工的生产力与其所获得的报酬(主要是指薪资报酬但亦能轻易地推广到非金钱报酬)呈正向关系,是为了解释非自愿性失业现象所发展出来的相关模型的通称。
基本观点:一、保持适度的失业率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刺激人们努力、勤奋地工作,有利于提高有效劳动供给量。二、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待业者”。效率工资理论中所说的失业,显然是非自愿失业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非自愿失业者在市场上处于等待状态,一旦出现合适的工作机会,他们就会欣然接受。这是待业者与主动寻找工作者之间的主要区别。三、效率工资理论可以为工作刚性提供另一个理论解释。原因是工资水平与人们工作的努力程度成正比,如果企业向员工支付较低的工资,虽然劳动成本会降低,但工作绩效或生产效率也同时降低,因此,给付低工资并不是明智之举。
3.集体谈判是怎样影响工资生成与变动?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先是单个之间的谈判,后来由于工会力量的发展壮大,劳资双方的谈判也就趋向于集体方式,即资本家组织与工会组织之间的集体交涉。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工会被看成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因而能够控制劳动者供给量和工资量。所以,集体谈判工资理论又被说成是工会起作用条件下的工资决定理论。 4.如何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目前,对于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观点:
1)板块论,即认为两者是板块式的结合方式。在分配领域中,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二者各有各的实行范围,并按板块式结合在一起,而在一种所有制内部,不存在相结合的问题。
2)过渡论,即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可以是过渡性的,是为了防止发生思想混乱而采取的变通策略。这种观点认为,劳动力也是生产要素之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了按劳分配。 3)融合论,即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观点认为,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各取其长,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有助于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融于一体的收入分配体制。两者结合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5.工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工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定额工资、浮动工资、奖金、津贴。
6.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1)人口因素: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劳动力资源再生产的基础,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就业水平。2)经济因素:在影响就业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发展国民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保证,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就业的决定性因素。3)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对就业起决定作用,劳动制度对就业起直接影响。4)心理因素: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心理因素,实际上就是就业意识,它是人们对于就业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
7.失业的主要类型有哪些?1)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4)隐性失业、5)其他类型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自愿失业 8.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是什么?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人力资本有投资的主体可以是国家、企业或家庭三方中的某一方,也可以是其中的两方或三方。但在收益获得方面,有时是三方同时获益,有时是两方或一方获益。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所谓迟效性是指人力资本投资并非当时投资当时就获益;所谓长期性是指人力资本一旦发挥效用,就会在相当长的期间内不断取得收益,形成一个收益流,对劳动者个人来说,这种收益流甚至是延续终身的。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还会带来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收益。
9.劳动力流动的条件是什么?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2)不同地区和工作间存在着经济 福利方面的差异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的保障制度4)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门化
10.简述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中成本与收益如何分担?一般培训的成本不是由企业负担,而是由接受培训的工作自己负担。因为员工经过培训后,必然要求提高工资。如果不能获得一个相应的较高工资,员工就会流动到新企业。如果一般培训的成本是由企业负担的,那么原来进行培训投资的企业只支付成本却得不到任何收益,显然是不合理的。一般培训的受训人员并不是直接支付培训成本,而是在培训期间接受了比原来更低的工资水平;特殊培训仅对提供训练的企业特别有效,而对其他企业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合理地都归于企业。而工人在训练期间并不降低工资,不耗费投资成本,在训练以后工人的工资仍处于原来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O8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