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实施》,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现状,幼儿,实施,心理](/static/wddqxz/img/rand/big_115.jpg)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实施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实质,以及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素质萌发与培养的关键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在幼儿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 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在摸索中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这就导致我 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比其他国家落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有些幼儿教育机构只是在指导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书籍。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 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
2 、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我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既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会加重幼儿教师的负担,在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难度不言而喻,效果也显而易见。因此,受过系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训练的教师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专门师资力量的缺乏会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停滞不前,而且会使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当中。
3、 医学化模式倾向
实践过程的局限性,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长期停留在生物一医学模式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常常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导致了在
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有些幼儿园的老师在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 采 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
二、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
1、 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是对人类早期出现的扎根于人类本性中生存需要的反映。对于成长的幼儿来讲,最具基础性的心理品质应该反映人类早期的生存需要,如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以及由此获得的全感与归属感。安全感的获得有助于幼儿形成对于环境的信任感,他们更容易在情感上接受与认同社会文化与社会传递,在生活环境中表现出更多自由性与自律性,他们更积极挑战新环境,表现出更多的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安全感的获得还有助于个体的消极情绪,如攻击性行为,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接纳与宣泄,从而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建立正是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建立在归属感基础上的心理品质主要有情感表达能力与控制力,向认知领域的扩展就形成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向个性领域的扩展就构成自尊心、自制力、同情与移情等。
2 、衍生性
衍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心理素质的构成看,心理素质包括心理潜能和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具有生物性,与遗传物质有关,它提供了心理发展的能量与基础。衍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离不开个体的心理潜能,如观察力的形成直接与感觉神经的发育有密切关系,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中枢的发育有关,情绪自控与表达能力与情绪中枢的发育有关,性格的发展与气质本身发展有关等等。在心理潜能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心理品质本身也会逐步扩散,逐渐形成人类的心理品质。
二是从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看,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表现在认知、个性、社会性三个领域,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打下最初的基础。三个领域的目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3 、共育性
幼儿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以自身为主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对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环境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极大。
三 、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睡事事操心,弹唱跳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N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