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海原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欢迎阅读!

海原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王振彪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11期
王振彪
(海原县林业局,宁夏
海原
755200)
摘 要: 进入21世纪,我国中药材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巨大,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逐年上升。海原县作为一个新发展的中药村生产县,只有把握形势,发挥优势,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才能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1 海原县中药材发展现状
海原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国土总面积6584km2。截至2012年底全县林业用地地面积18.9万hm2,林内分布着野生柴胡、秦艽、大黄、甘草、板蓝根等30余种中药材品种。近几年,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及林下药材种植扶持政策,中药材产业成为海原县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该县种植中药材100 hm2,2013年种植433 hm2,2014年种植2033 hm2。中药材产业由零星种植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 海原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潜力剖析
2.1 具有明显的资源潜力
一是大田种植。该县目前有耕地总耕地面积为16.6万hm2,可拿出1/10的耕地约16.7万hm2种植中药材,产值可达7亿元以上。二是林下植药。全县林业用地18.9万hm2,据不完全统计,可用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3.3万hm2,如果充分利用,种植或养殖中药材,按效益2000元/667m2统计,可增加经济效益10亿元。
2.2 具有经济效益
中药材生产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简便易学,村民通过短期培训即可进行实际操作,且效益可观。从该县药农实践看,种植普通药材一般产值达2000~3000元/667m2,是种植粮食作物的2~4倍。
3 海原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政策扶持
政府鼓励农民发展药材生产出台的有关扶持奖励政策,受财力影响,标准低、要求高、难兑现。
3.2 缺乏科技人才
目前全县17个乡镇农技人员中,懂中药材种植的微乎其微,中药材产业发展归口林业局管理,懂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也为数不多。种植户管理意识和水平低,种植中药材的观念陈旧,“靠天收”的意识很浓,没有将中药材生产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的思想,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科学管理在中药材种植上的重要性,粗放的管理造成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低下,市场竞争力弱。
3.3
缺乏龙头组织
目前,该县规模性的中药材生产企业极少,对中药材种植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由于缺乏龙头组织,信息服务滞后。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而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市场信息不灵已成为该县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由于缺乏龙头组织,基地规模滞后。中药材品种不成规模,分散为千家万户种植,且品种种植多样,产量不成规模。
3.4 缺乏专业市场
该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尚不健全,专业的药材交易或批发市场并未建立起来,迫使药农千家万户找市场,盲目性大、风险大。由于缺市场,客商引不来、留不住,农民千家万户种药找不到市场,药卖不出去,且上当受骗,压级压价时有发生,严重挫伤药农的生产积极性。
4 海原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4.1 加大政策扶持,积极营造发展环境
中药材产业化种植,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扶持,但就目前总的情况来分析,政府仍应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加大推进力度。对该县中药材生产开发的现状,应辨证地分析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变盲目生产为对接市场,变零星种植为规模生产,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4.2 坚持科技领先,强力推进科技兴药
一是品种要先进,以良种良苗保证高产高效。二是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三是立足加工企业的工艺改造延伸产业链条,由目前的出售原料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出售成药、半成药为主,实现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栽植过程、生产环境、加工工艺等实行全方位质量跟踪监控,确保中药材产品达到绿色、环保标准。五是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中药材优质高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
4.3 培育龙头组织,精心做大产业规模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的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兴办中药材生产、加工和营销实体,积极培植新龙头。通过龙头带动,加快产业发展。依靠龙头企业强大的资金、技术、信息优势和长期稳固的营销渠道,对基地实行全方位质量管理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基地的发展和药农的增收,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三赢。二是扶持种药大户,建立以大户带动生产基地的模式。种药大户是中药材种植的领头雁,要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示范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农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三是培育专业市场,建立以专业市场带动中药材基地发展的模式。严格
按照国家中药材市场管理的有关规定,兴建专业药材市场,变松散型药材交易为常年性药材交易。
(责任编辑 荷初)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J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