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对我国地域建筑的启示

2023-03-12 22:3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对我国地域建筑的启示》,欢迎阅读!
一体性,中华民族,多元,地域,启示


浅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对我国地域建筑的启示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是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当今全球化对各民族文化多样性造成冲击的时刻,中华民族在将全球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实践中是具有优势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应该不断探索地建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



标签:民族主义;多元一体性;地域主义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的科技成果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建筑创作领域也达到了一定高度的趋同。同时,全球化冲击了传统的建筑理论与思维方式,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因此,们应当正确认识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未来的建筑领域应是一个建筑趋同与多元化共生的新格局。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萌发

当前,全球文明正在日益变本加厉地瓦解各种形式的、传统的、原地生成的文化。保罗?里柯在《普世文明与民族文化》中论述道:普世化现象虽然是人类的一种进步,同时也构成一种微妙的破坏,……我们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同一部蹩脚电影,同类的塑料或铝制灾难,同样的被宣传所扭曲的语言,等等。应对全球化对本土建筑文化侵蚀的实践中,地域主义建筑在各地应运而生。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通常紧密的反映地方材料、地方手工艺和当地阳光的微妙特征;瑞士的提契诺学派提倡根据场地情况和具体任务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实践;安腾忠雄在《从自我封闭的现代建筑走向普世性》一文中写道:“……把开放的普世的现代主义所发展的语汇和技术,应用到一个有个性的生活方式及地域差别的封闭领域去。以此作为其建筑创作的原则。



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建筑发展的结果应是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主建筑的盛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探析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从民族方面说,族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自秦汉至今的两千多年来,汉族在族群互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凝聚力,使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大多汉化而成了汉民族的新鲜血液。



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均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因此,文化交流是建筑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建筑的丰富与发展。今天,更有必要发展各种方式的跨文化的交流。现实也表明,外来文化有与本民族生活习惯相符,与本土加强文化交流而不是取代,促进多元,而不是全球文化均一化,这样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未来的建




文化必然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



由此看来,中华民族由于自身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民族观念,在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实践中是具有优势的。摆脱现代主义建筑全球化的桎梏,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建造技术加以现代改造,充分回应自然、历史人文等环境条件,创作充满想象力与浓郁地方色彩的建筑作品,使民族危机转化为探索地域建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的契机。



中国地域建筑特色创造的实践

所有文化其内在的发展似乎都依赖于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早在几十年前,中国建筑界的有识之士就开始进行中国现代地域主义建筑的创新研究借鉴当代全球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传统的智慧,取得成功的作品并不少见,笔者总结了几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实践方向:



1 与地方性气候相适应的生态设计

气候条件是不同地域因纬度或海拔不同而呈现出的最显著的自然因素。传统建筑以可得的技术措施来合理利用当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植物中的能,以达到节能和创造宜人微气候的目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回应这些自然条件,而非单纯依靠空调、机械通风等现代技术手段。吴良镛将北京四合院布局特色融入现代居住区菊儿胡同,四合院是我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群体组合模式,院落使四周的房间获得自然通风和采光,包含了一种质朴的生态观念。



2 创新使用传统材料与建筑技术的建构设计

我国拥有宝贵的木构传统技艺,木的文化加入现代的工业技术,使木结构超越传统技术,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技术交融。如我们的邻邦日本将传统木建筑发展出适应当代的集成材技術,奠定了木结构现代化的基础。日本建筑于中国,也拥有很长的木造建筑史,但他们使这种文化延至今日,并且加入了现代的工业技术,建筑取得了长足的继承和发展。日本建筑师创造性的发展了一应用广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和结构技术——集成材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木结构现代的基础,使木结构完全跨越了传统技术的界限,发展出曲线、跨度等多种新型木质结构,木造空间形象也为之改变。建筑造型上,集成材空间往往以现代风格为主,但由于其木质特征,又透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有别于钢结构等现代结构,成为一种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交汇的独特空间。



3 继承传统建筑自然观设计

在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道家的阴阳相生理论从来没有使建筑与自然产生过二元的分化。中国古代的建筑一直与自然保持着和谐,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充分体现出来。冯纪忠先生设计的方塔园是现代园林的经典,古为新设计、空间序列的组织和高潮空间的画面经营,无不体现了建筑




自然的统一。 园林手法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同样得到了创造性使用,万科第五园通过引入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组织手法,获得与环境共生的居住建筑群落。



在适应地域自然条件这方面,当代印度建筑师的成就值得注意。在印度一些气候干热、风沙弥漫的地区,自古以来造就了处理阳光和阴影的有效经验充满天井的城市肌理和层层出挑的沿街建筑令活动场所充满了阴影和风凉;狭窄曲折的道路,使风沙无法畅通;建筑上的凉亭和邦加罗的空廊,大大减少了太阳的直射和辐射热。如印度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很重视气候条件对建筑设计影响,通过研究,他提出形式追随气候设计思想,认为建筑师要研究生活模式研究当地的文化地理条件,以创造出适合于当地条件、使用者所需要的、对气候有调节能力建筑形式。他将此思想应用于实践,设计的博帕尔议会大厦在考虑气候条件、适应地形地貌、配合自然环境方面均很出色。



并且在适应自然条件的同时,又自然而然的挖掘出传统形式背后的深层结构,创造出一种基于适应性和连续性的当代建筑



结语

我们的民族同化能力强,包容性强,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流,才得丰富灿烂的文化当前,我们应当树立信心,在当代全球文明的侵蚀下,建筑形式和风格趋同的形势下,继承本土文化所沉淀得来的巨大魅力,我们相信,汲取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必将创造出当代性与民族性并存的新建筑



【参考文献】

[1]迟成勇. 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36-40

[2]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北京:三联出版社,2004.



[3]刘芳.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J].山西建筑2009921-22

[4]陈晓扬 仲德崑. 地方性建筑与适宜技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3.



[5]张彤. 整体地区建筑[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0.

[6]胡晓青. 方塔园的意境生成[J].华中建筑20109174-17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HI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