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鉴赏

2022-08-20 05:45: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名二子说》鉴赏》,欢迎阅读!
二子,鉴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名二子说》鉴赏

作者:查洪德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4年第02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的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上张侍郎第一书》),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古今成败得失,教导他们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不幸不用,犹当以甚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历代论》),这就是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文。正因为如此,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第一段,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的初心。 第二段,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间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事见《瑞桂堂暇录》)可见二人自幼就有鲜明的性格差异。

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0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