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的“至善”道德教育思想

2023-04-29 16:3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大学》的“至善”道德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道德教育,思想,大学,谈《


浅谈《大学》的至善道德教育思想



关键词:《大学》;至善;道德教育

《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它把先秦儒家的零散的道德政治学说集中概括在一起,使得《大学》短短文字成为了儒家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中地位独特的经典。《大学》系统的表述了人类走向至善的必要性,我们每个人都要通过不断的修身做到至善,社会也要求人类道德最终归于至善,因此至善自然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终极道德理想或目标。



1何为至善

《大学》的基本内容讲述的是三纲和八条目。《大学》开篇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重中之重,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止于至善那么,到底什么是至善呢?简而言之,就是指大公无私、仁爱终生。



对于至善之解,历史上也有很多丰富的见解。朱熹主要通过对《大学》三纲领中的止于至善一语的诠释来切入对至善问题的思考,对于朱子来说,‘善字轻,‘至字重。就性质而言,至善是指极好《语类》里面有:至善是个最好处。若十件事做得九件是,一件不尽,亦不是至善。因此,至善具有最高最完整的善的意思。再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其中,止于至善指的是通过不懈努力,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那么,对于我们当代大学而言,至善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培养学生止于大爱的精神。



2为何要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要整体地把握住,不能离开明明德亲民,而孤立地谈所谓的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說善无止境,因而人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



《大学》所阐发的精神既是现实主义的,也是理想主义的。《大学》中的理想主义和对内省、自我完善的追求可以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些思想精华都要在大学生当中提倡。历史上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寓言与故事,比如愚公移山、父追日等等都是为了他人在做自己一生都无法完成的事,虽然现在看来不切实际



但这恰恰展示了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大学》教会我们的不单是内圣外王的知识,而且是要坚定修身治人之信念,并付诸人生实践中。我们要知道《大学》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要问为什么要去领悟其内涵,而意义又何在,从而学以致用,将其深刻的理论意义灵活的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以此来完善我们的人格,最终走向至善。






3如何至善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通往至善之路呢?这一过程实际上需要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我们大学生需要将至善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人身,即全人身道德教育。让大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现实,从而来完善自己的德性,提自我的道德认识,培养大学生判断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在格物致知的认识实践中修身养性。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格物致知就是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通过辨明事物的轻重、先后、因果、善恶等诸方面,指导自己的言行思考。格物致知所蕴含的逻辑,能够指导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帮助我们达到自己的基本需求和最高理想。大学生学习效率有的高有的低,考试成绩也有好有差,应该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捋顺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再去做事情,便会事半功倍。现在社会环境非常复杂,面对如此多的诱惑,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因此,更需要通过格物致知,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的是又是什么。



其次,做到正心诚意,注重主观道德意识修养。《大学》之诚紧要处在于慎其独,不自欺欺人。依王守仁,诚意就是正事、致良知,皆以至诚行之。慎独,是慎乎其心,慎乎其内在的的起心动念,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和修养,必须要求我们自己有高度的自觉性,不断锤炼自己的道德意志。仅有诚意还不行,还要正心,让自己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一些不良情绪的影响,端正自己的心思,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理智面对,学会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精会神、专心致志。环顾我们周围,就会发现太多的不诚,太多的。至于学者,也不乏以学术谋名利之人。学术腐败更可怕,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准。这一点,更加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最后,在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来修身后,止于至善三纲领中的终极价值目标。当每个人自我修德以后,将自己的修德理性推及到他人,使修德成为人们普遍关切的社会道德建设实践,如此便可大大推进道德建设的理想化,而实现人格更高程度的完善。儒家的道德建设实践,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有着浑厚的理性基础,因而止于至善的建设初衷是现实可行的。我们应该形成一种全人生道德教育思想,将道德教育贯穿整个人生,从而最终走向至善,以此到达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黎建《大学》.三纲八目与当代大学生德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3]张丽娟《大学》.要旨及其当代价值[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6.




[4]皮兰娇.《大学》的道德修养体系[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



作者简介

兰田,1988-06-04,女,汉族,籍贯:湖南省醴陵市,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wz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