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倾听水平的培养
秋游后,当老师请孩子们举手交流秋游的所见所闻时,孩子们个个都把小手高高举起,伸向老师,有的孩子甚至急得站起来直嚷嚷:“老师,老师,我……”即使老师多次示意要“注意倾听”,但孩子们只顾讲述自己的见闻,并不在意老师的示意,课堂气氛活跃,但在“热闹”的场面下真正倾听的孩子并不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养成孩子注意倾听的习惯”,要求孩子能安静、专注、有礼貌地倾听他人讲话。但在幼儿园,孩子往往想说多于想听。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提升他们的倾听水平呢? 一、榜样示范,培养倾听的意识
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教师要专注倾听每一个幼儿的发言,无论孩子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都要专心倾听。对于特别喜欢发言、但总是没说到点子上的孩子,不能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要耐心地听完,有时稍作点拨,有时用简洁的语言协助他概括要表达的内容,再反问他“你讲的是这个意思吗”,要看到孩子们发言的闪光点,努力先肯定再指出问题。
不管是幼儿来诉说委屈,还是来“打小报告”,教师再忙也要放下手中的活儿,耐心地倾听,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痕迹,教师那专注的神情,倾听的姿势会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并在孩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中显现。
因为教师每天有很多要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有时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节奏,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不知不觉就不能耐心倾听。如在课堂上,教师经常选择性地来倾听幼儿的发言,当幼儿说出自己想听到的或听到了自己预想的回答就满足了,对幼儿意犹未尽的表述就随意地给予打断。有时,教师心不在焉,对于幼儿的发言不能即时给予反馈,常用“嗯、喔、知道了”应付。有时,教师边听边忙自己手中的活儿,缺乏真诚的态度,缺乏耐心,造成错听幼儿的发言等等。这些现象时常存有于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所以教师需要持续地反省自己的倾听行为,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耐心、专注地倾听孩子了吗?”即时调整、改进自己的倾听行为,真正为幼儿起到表率的作用。
同时,幼儿的可塑性强,需要教师经常用榜样实行正面引导。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倾听习惯并即时地给予肯定、评价,树立学习榜样。如在课堂上,我常抓住有利时机以这样一些倾向性的语言暗示、引导幼儿,“瞧,×××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不但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故事所讲的主要内容”,“你看,×××讲得好,是因为他听得认真”。这样既表扬了认真听讲的孩子,又给其他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增强指导,掌握倾听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让幼儿明确倾听的要求,同时教给幼儿倾听的方法。例如,能够让幼儿在听老师、同伴及他人讲话时,要面向讲话者,不东张西望,不做小动作,不随便插话,集中注意力,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样更容易专心地听对方讲。 其次,分析不良倾听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如一些年龄小的幼儿,其不良倾听行为经常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倾听是什么。那么,教师能够通过讲故事、谈话活动、看幼儿认真听讲的录像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倾听、怎样才是倾听。再如,一些孩子常常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这些孩子往往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表现出自私、不尊重别人、不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意见。那么,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人是需要互相学习的,要认真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切不可喜欢的往下听不同意的就急着打断,愿意听的和不愿意听的都应该认真听。听对方把话讲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教育孩子让别人把话说完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我们还通过情景,让幼儿体验自己讲话时被别人打断的感受。
倾听行为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一些年龄小,自控力差的幼儿,教师需坚持对他们实行矫正、训练,对有进步的孩子即时表扬、巩固,并给予红点、小红旗、贴纸等小奖励。
三、增强训练,提升倾听的水平 1.多形式、有目的地组织倾听。
以“玩”促“听”。幼儿的学习就是在玩中实行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形式活泼、喜闻乐见的游戏,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如为幼儿设计《传声筒》、《小小录音机》等听说游戏,让幼儿实行专注倾听的练习。结合动作及玩具,幼儿不亦乐乎,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倾听水平。
以“说”促“听”。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富有童趣的故事、童话引导幼儿倾听,并加入直观的形象或情景,把作品内容和情景结合起来,教师持续地设置悬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tX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