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2023-07-02 12:37: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住房保障制度研究》,欢迎阅读!
公共政策,视角,住房,基于,保障


基于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多年来的城镇住房体制改革使得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活力得到释放。但住房紧张导致住房压力加大,使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民生问题,也引起国家的重视。本文给予公共政策大视角下,通过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现状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对策。



标签: 公共政策;保障性住房;对策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

(一)保障性住房在建规模达到历史高位。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据,2012 19 月,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工程新开工 720 万套,开工率为 97%,基本建成 480 万套,完成投资 9600 亿元。到2015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新开工740万套(其中各类棚580万套),基本建成480万套。截至12月底,已开工783万套,基本建成772万套,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投资1.54万亿元。其中,棚改开工601万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4%。可见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规模达到历史的高位。



(二)政府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建设用地。

2018年政府对多个市(盟)(市、区)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每个市(盟)奖励用地计划指标5000亩,每个县(市、区)奖励用地计划指标1000亩。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建设用地的大力支持[1]



(三)中央财政积极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2012 9月底,中央下达地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2330亿元。外,中央财政追加下达 2012年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50亿元,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017年下达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也达到1243亿。可见中央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视程度很高。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缺口大。

我国保障性住房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支




出;二是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和运营;三是银行政策性长期信贷资金;四是增值收益扣除风险储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余额。但在实践操作层面,这四个方面的资金投入都没有完全到位,从而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缓慢覆盖面小的局面。



2、住房保障仍以户籍人口为主,部分保障性住房分配遭冷遇。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棚户区改造房等主要向户籍人口或项目所在地原住民开放,不具有当地城市户籍的外来人口被排斥在保障门槛之外。方面保障性住房分配设立户籍门槛的同时,另一方面部分保障性住房分配遭冷遇。



3、公平分配面临考验。

在信用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出现违规操作、骗购骗租、转租转手等现象。比如,武汉经适房六连号、山西忻州市等地保障房演变成公务员的福利房。2012年,审计署重点审计了66个市县,在抽查的保障对象中,有5400多户未经资格审核即被纳入保障范围,有2.1万户不符合条件或重复享受保障待遇。



4、可能产生贫民区和社区管理问题。

保障性住房项目集中建设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空间聚集,大幅提高了某地域的中低收入居民的分布密度。一些地方保障房项目选址偏远,不利于就业。如果只注重改善居住环境而不努力改善收入,这些保障性住房小区将沦落为新的贫民区。这种高密度的立体分布,容易产生社会监督的漏洞滋生犯罪行为,对社区管理提出较高的要求[2]



三、公共政策视角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创新对策

(一)创新保障性住房资金获取渠道,强化资金管理使用。

我国社会融资等政策创新有效的解决了住房保障的资金难题,但资金筹集的难度和使用管理的难度也随之上升。国家应适当放松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管制,突破传统的住房保障政策和实施办法的约束,动员社会全体力量,强化保障性类住房的建设,彻底改变政府垄断保障性住房的局面,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内容,健全和完善相关保障制度



(二)创新制度建设,完善保障体系。

我国要建立创新住房保障制度必须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对于保障对象具体要求、保障的方式、住房的出租或出售资金回收方式、财政优惠政策等都需要不断完善。进一步明确各方面的责任,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有效实施,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市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当前,创新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和实施,实现合理有效的住房消费模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境,




创新制度建设和确保体系保障仍然是关键。



(三)创新分房方式,实现公平公正。

保障性住房主要是针对中低收入社会群体实施的一项惠民保障政策,社会策视角下,要实现住房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做到住房能够真正分配到经濟困难家庭手中,分配过程体现公平公正,相关部门应认真做好申请资料审核工作取抽签的方式进行房源分配,分房过程尽可能透明化。



(四)发展与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机制。

1、明确政策目标和政府责任。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仅仅通过房地产市场解决不了住房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引入公共政策手段,以住房保障的方式,由政府主导采用非市场的手段介入住房建设领域。



2、加强监管以确保政策实施结果。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执行关系到其实施效果是否能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当中必须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管,对保障性住房的整个分配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监管,实行相对动态管理也就是说要建立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从而避免有些人们利用保障性住房进行炒作和盈利性投资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重视,建立多元监管机制,开通投诉举报渠道,与此同时还要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和媒体、人民的共同努力[3]



参考文献

[1]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http//www.mohurd.gov.cn.

[2] 张占录:《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与未来》经济2001年第1.

[3] 陈酉宜.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横,2010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q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