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2022-12-29 16:3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文学史,外国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重点(整理版)

-----Miss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情人民苦难,痛诉社会黑暗;坚持乐观向上的信念;歌颂人民革命;主张感化教育,用人道主义感化阶级矛盾。

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人物再现法:同一人物站在不同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人物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才构成这一人物性格的全貌;通过小说人物多叙述说明小说发生的事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而这些事情事例都散见在其他小说中,作者把人物和事件都一一排列出来;并列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代表,或者把小说人物的性格做对比,这些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的。

社会问题剧:主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虚伪丑恶等真实面,处理社会政治、婚姻家庭的问题,但只是提出问题,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多余人19c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一批有才华的贵族青年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和国内进步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庸俗的社会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担忧摆脱不了贵族社会的习惯和偏见,不能与之决裂,他们自视清高,不甘与庸俗的贵族青年为伍,但又脱离人民,终日苦闷忧郁,不能自拔,终成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如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勃洛摩夫等。

忤悔贵族: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就会做下一恶事,伤害了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变立场,批判本阶级的罪恶本质。

新感觉派:该派深受西方代主义影响,属于日本的现代派文学。他们怀疑和否定传统文学,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他们主要依靠直观、直觉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刺激人们的感官。大多作品中渗透一种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思






想。代表作家为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

第三新人:日本50年代后,经济开始复苏,文学发生新的转变,出现第三新人流派。他们以纤细的感觉和小市民的意识取代了战后派雄心勃勃的风格,嫌恶政治性的意识形态,重视日常感觉,与私小说一脉相承。

浪漫主义文学是出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股文学思潮。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一方面刺激了人的精神个性觉醒,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对现实产生失望,在这个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思想界出现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哲学家康德、费希特等对“自我”的关注。在这个大背景上,出现一大批作家、诗人,他们打破了传统古典主义的束缚,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歌颂大自然,喜欢异国情调,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均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代表作家有雨果、拜论、普希金等。

湖畔派: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厌恶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昆布兰湖区,由此人称“湖畔派”三诗人。

世纪病:出现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气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有名的有版复多布里昂笔下的勒内,缪塞笔下的阿克达夫等。

自然派”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派别,该派别领袖是果戈理。这一派的作家极力忠实“自然”即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关注妇女的命运。在题材上多以小官员、职员、农奴等小人物为主人公。体裁以小说为主。

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新人:是指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出身平民,自食其力,追求自由,意志坚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怎么办》中的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是新人的代表,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则是新人中的优秀分子,具有较高度的理论修养,时刻为革命献身。 宪章派文学: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发生宪运动,其间产生战斗性的诗歌,作者有工人活动家,也有普通群众,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工人的苦难生活,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抨击资本家的罪恶。大多采用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人。

奥勃洛摩夫性格: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禀赋聪慧,也有上进的要求,但贵族子弟那种长期的寄生生活方式,已使他丧失了实际生活能力,逐渐精神萎靡,思想麻木,整日睡在床上,成了一具活尸。这是俄国“多余人”形象的一种,人称“奥勃洛摩夫性格”

自然主义20世纪初日本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主张作家要排除一切目的和理想,如实地表现自我,描写自然,冷静、客观地描写事物,要求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代表作家有田山花袋、岛崎藤村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id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