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文化通论结课论文》,欢迎阅读!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丧葬文化
1.丧葬文化的产生
丧葬即办理丧事,埋葬死人。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说:“阳为惊悼,代营丧葬。”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在民间长期相沿、积淀而成的丧葬风尚和习俗。当然,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灵魂的敬仰和灵魂不灭的观念也是丧葬不断衍生,发展并成为一种文化的重要因素。
人们相信灵魂同物质不灭定律一样,也是不灭的,它只是从一种载体转移到另一种载体,从一种寄存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寄存形式,而不被消灭不存。灵魂不灭使人相信人死后,其化为鬼神,为祈求护佑,就要把丧失办的隆重周到以取悦鬼神。因此“敬鬼事神”是丧葬习俗的一个重要特色。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大意是说,不论生死,都要讲究礼仪。 因此当有亲人逝去时,亲友在入殓时要为其沐浴,理发,穿衣等,总之所做一切都按生前情景办理,还要烧冥币等以求逝者在阴间能过上好日子。
2.丧葬与孝道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可见孝道在丧葬中的重要地位。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可以使得家庭安定,社会和谐。而在祭祀之礼的理解上,祭祀已经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3.丧葬祭祀与家族的宗法观念
中国自古注重宗法制,因为其是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内核。宗法制习惯依托于道德去组织和管理族群,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不难找到这种道德标志和体系,长幼尊卑;父子与尊老的道德关系依然牢固,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道德价值,实际上是家族长久生存,保持联系,世代相依的根本。
其中,丧葬在维系家族联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家族中地位高的长者去逝时,同族的血缘亲人必须举办葬礼,为之悼念;穿丧服,为其守孝,这不仅是尽孝亦是宗族团结凝聚德表现。
再说祭祀,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祈求平安。自古以来祭祀就是宗法制的宗族对先祖表达崇敬之情的重要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礼有五论,莫重于祭”,对长辈的丧葬祭祀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
自古,人们对祭祀就十分的重视。孔子在《论语·秦伯篇》中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可见人们对与祭祀的重视。同时,祭祀作为家族的一项重要活动,需要大多数人们参与(有的民族和地区因文化习俗不同有所差别),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与致敬,这不仅是宗法制的体现也是儒家礼的重要展现。
4.丧葬的节葬与厚葬
儒家有“事死如生,事之如存”的观念,另加上重视礼仪,特别是古代“厚葬、久丧”的礼仪,所以儒家维护和提倡厚葬。相反的墨家则主张“节葬、短丧”。
因为“厚葬、久丧”会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的后果。墨子制定的埋葬的办法是仅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材,穿两件衣服就可以了。送葬时仅"哭往哭来",不过分悲伤。埋葬之后,照常从事劳动。总之,墨家主张不因丧葬而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墨家的这一思想观念是值得我们社会所提倡的。 5.丧葬与宗教
宗教中对丧葬文化有比较大影响的主要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等。
佛教有讲究生老病死,人死后有六道轮回转世之说,这使人们相信人死而灵魂不死的观念.除此外,对丧葬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火葬”了,火葬源于释迦摩尼圆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 洪迈《容斋读书笔记》卷13记载:“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佛教提倡火葬,认为人死后的皮囊若埋土中,唯恐死者执著于其形骸肌肤,以致不能解脱,故以火焚之,则不眷恋而知四大皆空。我国传统丧葬涉及火葬的民族:羌族、彝族、怒族、拉祜族、普米族、哈尼族、纳西族、瑶族等等。
伊斯兰教对中国丧葬的影响大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受同一种宗教的影响,使他们的丧葬习俗有许多共同之处,比较明显的有:他们的土葬不用棺椁;提倡速葬薄葬,一般是早死午葬,晚死晨葬,停尸不超过三天;尸体需由同性的亲人为之净身(洗尸),用白布包裹;放入墓穴时,尸体要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方(因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在中国的西方);妇女不得送葬;从人死到下葬,乃至各种祭日、百日、周年等一系列活动,都要请阿訇念经主持。整个葬礼中亲友不得哭泣,据说哭对亡人不利。柯尔克孜族则有哭唱丧歌的习俗。当把死者收拾停当后,身穿黑衣、着黑纱的丧家妇女面西而坐,放声哭唱丧歌。歌词大都是颂扬死者行善积德及其生平事迹。亲友前来吊唁,妇女也以哭唱丧歌迎客,在死者亡故的一年内,家内来了客人或亲友都要哭唱丧歌;搬家路经墓地时还要哭唱丧歌。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不断交融推动着中国丧葬文化的不断发展,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现今,我们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丧葬文化,但这一传统文化如今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如,铺张浪费、封建旧迷信、大力推行厚葬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改变思想,促进改革,树立科学、文明、健康、俭朴的新型丧葬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