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不同年代人群父母教养方式的代际差异研究》,欢迎阅读!
【摘要】目的调查无锡合肥两市1960——2000年出生的人群,他们18岁之前所接受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状况。方法采用程灶火教授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60组父母教养方式得分均低于其他三组,多采用消极教养方式;80组父母教养方式比其他三组更多的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90组父亲比60组父亲接纳、关心、宽容,比70组更袒护和责备孩子的过错。结论不同年代出生人群,他们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
【关键词】教养方式;代际差异
卡尔·曼海姆认为代际是出生在同一时期,经历了同样的社会变革并形成独特的“历史社会意识”或集体认同,进而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使之与先前的几代人相区别的一群人。不同代际之间必然存在社会性的差异,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代际间的差异来研究教养方式的变迁过程,了解教养方式的改变,能给家庭教养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随机方便原则,抽取无锡市和合肥市两市城市人口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29份,问卷有效率87.6%。其中男性210(49%)人,女性219(51%)人;年龄31.84±11岁;婚姻状况未婚者191(44.5%)人,已婚者238(55.5%)人;家庭类型核心型263(61.3%)人,大家庭146(34%)人,单亲型8(1.9%)人,重组型5(1.2%)人。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amily upbringing style questionaire,简称fusq)该量表由程灶火教授编制,该量表由10个配对的积极—消极教养维度:接纳—拒绝、民主—独裁、尊重—羞辱、关心—袒护、宽容—放纵、激励—惩罚、理解—责备、温情—粗暴、管教—控制、期望—苛求构成,要求被试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独立评价,每个条目按父母的使用频度采用1-5五级记分,正性条目采用正向评分,负性条目采用反向评分,计算每个维度总分。
1.2.2一般情况调查表该表的内容包括民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水平、父母职业、父母文化水平等。
1.3测试方法测试是在统一指导下,笔试完成所有问卷题目,包括两个量表的所有问卷题目。测验员经统一培训,以保证不对被试施加任何暗示影响。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教养方式一致性研究发现,美国最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就是父母会采取同一种教养方式。但本研究发现,父亲在母亲教养方式各个条目上的得分存在差异。其中,母亲在明主独裁、关心袒护、宽容放纵、理解责备、管教控制五个条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的得分。 2.2父母教养方式的代际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60、70、80、90年代四组人群教养方式问卷的代际差异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事后检验发现,60年代出生的子女,他们父母教养方式得分均低于其他三组。即60年组的父亲比其他三组更多的采用消极的教养行为。70年组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期望和温情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的存在,70年组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积极方面的变化。80组父母教养方式各个条目的得分显著的高于其他三组,说明80组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多采用的更为积极的教养方式。90组父亲比60组父亲接纳、关心、宽容,能激励孩子好的行为。但是比70组更袒护和责备孩子的过错,没有80组那样温情、接纳、尊重孩子,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显得比较粗暴。90组母亲比60组接纳和明主,关心激励孩子,另外90组母亲比70组80组都更加的宽容孩子的行为。 3讨论
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消极教养方式都会导致消极的影响,这是因为g2第二代内化的行为更多的受到孩子行为特性、气质和人格特征的影响。
关于积极教养方式的在代际间传递的研究还不算多,belsky等人(2005)的报道指出,孩童时期经历过父母积极教养行为的母亲,在教养他们子女的时候也会更加积极。chen and kaplan(2001)也指出那些具有建设性的教养方式会在代际间延续,g1建设性的教养方式可以预示他们孩子两点:第一他们会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第二他们会在学业成绩或是政治参与方面获得成功。conger & donnellan,2007年的研究指出,g1第一代积极教养方式可以预示多年以后的g2第二代良好的教育及学业成绩,g2第二代成为父母时会对g3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温暖、支持和正面积极的接触。 4结论
4.1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同时也存在不一致现象。 4.2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代际差异的情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X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