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化妆艺术随笔

2023-02-09 01:4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京剧化妆艺术随笔 》,欢迎阅读!
京剧,随笔,化妆,艺术
京剧化妆艺术随笔

作者:刘星丽

来源:《剧作家》 2012年第3



1951年早春,喜欢京剧的毛泽东,在北京观赏了梅兰芳演出的折子戏《金山寺》与《断桥》。梅兰芳饰演的白娘子,面部化妆是素面俊扮,浑身上下一袭白衣,唯独额头一点红。毛泽东看完戏后,对此十分欣赏,他兴奋地评论说:“梅先生很会扮演,你看通身是白,惟上额头一个红樱,银装素裹一点红,美极了!”

上面这个历史掌故,一方面说明毛泽东爱好京剧,看戏仔细而且在行,有敏锐的艺术鉴赏眼光。另一方面也说明,京剧化妆与服装,也就是人物造型设计,像唱做念舞一样重要,它不仅是塑造人物,营造意境的造型手段,而且具有非常醒目的形式美。

这个掌故还启示我们,优秀的京剧化妆,应该像梅先生这样,既守格又破格,进行有规则的自由创造。守格也好破格也罢,核心是一个美字。所有的京剧化妆都不是写实而是写意,首先不是求真而是求美。即便丑角也丑得美,恶人要恶得美,疯子要疯得美,醉汉要醉得美。京剧假定性很强,明白无误地告诉观众,这只是演戏而已。于是便诗情画意大写意,把各种艺术美呈献给观众看。京剧表演是如此,化妆和服装也是如此。唯美是京剧的美学追求,也是京剧化妆的美学原则。

京剧化妆艺术,是以前表演化妆的继承与发展。在京剧诞生之前,昆曲等戏曲艺术,以及歌舞说唱表演艺术,主要采用两种化妆方法,一种是面具化妆,一种是涂面化妆。面具化妆是一种塑形化妆,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舞。其文化遗存以傩舞面具为代表。面具是唐代歌舞百戏主要造型手段之一。面具以夸张变形的面具,对演员头面及身体进行象征性雕塑,可以突出角色的形象特征,而且改扮形象十分方便,有利于演员变换角色。其缺点是演员丰富的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被单调的面具遮蔽和固定,使表演僵化而不够鲜活。面具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艺术理念,即蒙昧质朴的象征艺术理念。随着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面具像其他象征艺术一样,逐步让位于更优美的古典型艺术,乃至更鲜活的浪漫型艺术。如元杂剧和宋南戏以及昆曲,早已用涂面化妆取代了面具。京剧的脸谱与俊扮也是如此。所以涂面化妆是普遍的化妆方法,也是京剧艺术的基本化妆方法。

京剧的涂面化妆,在实践和学术上,有的分为四类。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较为写实的美化式化妆,业内称之为俊扮;二是较为抽象的象征性化妆,包括象征角色性格特征的脸谱化妆,象征动物形象的象形脸化妆,象征角色情绪变化的变脸化妆。前者渊源于古代生活化妆以及工笔和写意人物画,后者脱胎于面具和某些装饰性很强的民间艺术

美化式化妆,又称“俊扮’,主要用于生和旦。京剧初期的生旦俊扮,由于一般是呈现在自然光当中,所以大多比较清淡。后来京剧舞台有了灯光,其化妆也随之浓重一些,化妆材料也由粉彩变为油彩。这种美化式的油彩俊扮,既接近于生活面貌,又具有一定装饰性趣味。生旦化妆有基本规矩,但具体色彩和画法,视具体角色的具体行当和具体性格而定。

象征性化妆主要用于净和丑。净和丑的化妆是装饰性的图案,也就是脸谱。脸谱是经由唐代的涂面化妆演变过来的,并深受清代泥塑和剪纸等民间美术的影响,而它直接的艺术根源,是京剧的母体徽剧、汉剧、昆曲、秦腔等剧种的脸谱。早期戏曲脸谱主要集中在眉眼上,比较简单,也不成系统。京剧诞生后,借鉴以往的脸谱经验,使京剧脸谱多样化系统化了,不仅丰富了舞台表演,而且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脸谱美术,成为京剧乃至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脸

谱与俊扮的根本区别,是前者较接近生活面貌,而后者夸张变形,象征性地彰显角色性格特征。


京剧化妆服务于演员,服务于角色,服务于戏剧性。它以自己多姿多彩的造型语言,参与了角色创造和意境创造;它又是京剧之画意的一个侧面,呈现给观众一种赏心悦目的形式美。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Tz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