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2022-12-24 19:17: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某以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3.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暂时神经联系,它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发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4.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由遗传得来的,不学就会的本能性的反射,是固定的神经联系。

5.消退抑制:消退抑制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不再强化,或不给予无条件刺激,逐渐就会使这种条件反射产生抑制,最后趋于消失,这种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6.分化抑制:分化抑制条件反射受到抑制的一种情况。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也会引起条件反射,成为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即分化抑制。

7.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或综合)的反应。 9.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中意识的指向与集中。

10.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当主体对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时,能保持较高水平的有意注意。

11.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且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它主要受刺激物本身特点的影响,包括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及对比关系等。

1 / 3






12.注意的广度:是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段中所能清楚的知觉到事物的数量。

13.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14.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

15.注意的转移:指自觉地调动注意,使之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对象上。

16.记忆: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它影响着儿童知觉、想象、思维、言语以及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17.有意想象:是在刺激物的影响下,依据一定的目的而进行想象的过程。

18.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出现的想象。

19.再造想象: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纸、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过程的想象。

20.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22.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或损害的行为和倾向。攻击性行为最具代表性。

23.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包括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抚慰等。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Rn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