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2023-01-26 14:16: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欢迎阅读!
幼儿,策略,行为,分享,教育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作者:胡文婷

来源:《家长·中》2020年第04

摘要: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让幼儿学会分享,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主要原因;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论述。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培养 一、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

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幼儿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体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影响幼儿分享行为主要原因

一是幼儿的分享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幼儿从家里带来好吃的零食,总是自己一个人享受,当其他的幼儿向他们要时,多数的幼儿会说这是我的,由此可以看出幼儿还没有形成分享观念。

二是家庭教育不当。有些家长在教育方式上過于保护或者自身性格内向,使幼儿缺乏与其幼儿的交流,没有为幼儿创造与他人分享的机会。还有些家长对幼儿施以无原则、无条件的溺爱,从而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

三是幼儿缺少分享的技能。有些幼儿愿意与他人分享,但不知道该怎样与他人分享。 三、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大致有家庭因素和幼儿自身的因素。因此只有从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这两种途径着手,才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通过家庭与幼儿园合作,让幼儿学会分享,具体策略如下:

(一)家园合作,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


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家园要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电话、QQ、微信等方式,让家长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其次,家长要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家长在家中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家里如果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招待客人,并带动幼儿把好东西拿出来与客人一同分享。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看见幼儿在吃东西,他们会说:给我吃一下可以吗?可是,当幼儿毫不犹豫地把东西拿出来时,他们又连连摆手说:我逗你玩的,我不吃。渐渐地,幼儿形成一些错误的分享观念:我的东西就是我一个人吃的。家长切忌用这种错误的方式教育儿。家长可以利用接送幼儿的时间,与教师进行简短交流,自豪地将幼儿在家与别人分享的事情告知教师,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再在集体中表扬这名幼儿,鼓励其他幼儿向他学习,让幼儿获得被肯定的愉悦感,他就会重复自己的分享行为。 (二)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得到有效巩固的。当幼儿的分享行为受到同伴的欢迎,受到教师、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会非常开心。安鲁弗德的研究指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得到称赞和表扬后,这种奖励的机制就内化了。当他们再与人分享的时候,自己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这会使他们持久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可见,在学前教育中,成人要注意对幼儿表现出的分享行为进行积极强化。

在学前教育中经常用的强化方法主要有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符号强化等等。言语强化是指当幼儿表现出分享行为后教师与家长作出积极的评价,特别在语言上要表扬幼儿,在用语言强化时,成人的语言一定要丰富,不宜过多地采用单一的语言表达,如”“…‘不错等。语言要具体,让幼儿明白他因为什么事被表扬了,这件事做了以后产生了什么后果。如:一名幼儿将自己的纸巾分给同伴擦鼻涕以后,教师蹲下来微笑地说:你分给同伴的纸巾可帮了他的大忙了,他很开心,很喜欢你,下次如果你遇到困难,他也会同样帮助你的,因为好朋友就是应该一起分享的。非言语强化是指教师、家长通过某种非言语动作对幼儿的某种行为表示赞赏和肯定,如点头、微笑、鼓掌等等。符号强化是指当幼儿表现出分享行为后,教师、家长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五角星、贴纸、小礼物等增加幼儿发生分享行为的次数。如:幼儿一个小玻璃瓶,每做一件与人分享的事,就折一颗爱心放在瓶子里,幼儿会十分期待瓶子被装满,而瓶子装满的过程就是强化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 (三)授予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技能

作为教师或家长,应多为幼儿创造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在游戏合作完成一些小任务,或者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幼儿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在主题活动可爱动物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动物,教师让幼儿从家中带来一些小动物,放在自然角中让幼儿观察。一次,宁宁刚想伸手摸摸小乌龟就被强强拦住了。强强说:这是我从家中带来的,不给你摸。看到这种情况我忙说:昨天你不是摸了宁宁带来的小白兔吗?如果这样,下次,宁宁有什么好玩的也不愿意给你玩了,你心里不难过吗?听了我的话,强强思考了一会,小声地说:宁宁,你摸吧。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自我中心的心理,形成与人合作、共同分享的品质。

(四)告诉幼儿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获得快乐

很多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是因为他们觉得分享就是失去,所以教师必须让幼儿真正认分享的意义。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是最快乐的,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

明明从三亚旅游回来,带来了三亚的特产——小贝壳,分给同伴玩,还把自己在旅游时拍的照片拿出来与同伴交流。我就问大家:明明去旅游还想着我们,还带东西给大家分享,你们高兴吗?”“你们怎么说?”“谢谢明明!明明高兴地笑了。这样的分享行为使大家都很快乐,明明更开心,相信幼儿下次一定还会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 分享行为对幼儿的发展意义重大。从长远来看,分享行为能促进幼儿在今后更好地与人相处与合作。可是这种行为品质不是瞬间就能形成的,需要在生活中逐渐渗透,不断强化。我们要给予幼儿适度的支持,耐心等待花开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 (责编 侯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O7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