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欢迎阅读!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评估、核实、确认等,以确保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一、 目的:
1、 患者身份识别能使医务人员正确识别与确认患者,确保对正确的
患者实施正确的诊疗活动,保证患者安全。 2、 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1、 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流程,规范医务人员正确识别患者的工作
程序。
2、 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
年龄二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依据。 3、 住院患者统一佩戴手腕带。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特别是ICU、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4、 建立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5、 住院患者床头挂患者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
住院号、护理级别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6、 对无法有效沟通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患者采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并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
7、 鼓励并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8、 职能部门定期(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制定改进措施。 三、患者身份识别规程
1、 确定识别患者身份时机:患者入院时;患者进行检查前、中、后;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前、中、后;病房与手术室交接患者时;手术前、后;患者转科交接时;患者转床时;患者出院时。
2、 确定识别患者身份内容: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时,核对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内容;新生儿身份识别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及住院号、婴儿性别、身长、体重、出生日期与时间。
3、 选择识别患者身份方式:在对患者的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对不同患者人群选择相应的患者识别身份方式。
(1)普通住院患者:患者在办理入院进入病区后,护士根据入院介绍书、患者本人及家属提供的确切信息填写手腕带。信息内容包含: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和疾病诊断等,并由两名护士双人核对腕带信息无误后予佩戴手腕带。护士填写患者一览表和床头卡,内容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过敏史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I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