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毛概》,欢迎阅读!

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发张方式转型的角度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这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次总动员——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让我们凝聚起奋进的力量,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生命力和优越性之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同样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的文明新形态。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于我国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政治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不仅在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且还在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可以这样来认识和把握:它是推进小康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需要,是促进小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消除腐败、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面对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现状,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的优势、占据有利位置。
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历史正在见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一幕!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国情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色在哪里?我是这样理解的,在经济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市场调节为主,同时加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开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政治上,“一国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民族自治”,少数民族的领导权在自己本民族人的手中。在文化上,对内继承和发扬自己本民族多样的文化
一方面,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我国长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取得的诸多成就,都归功于党对国情的分析以及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
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揭示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聚焦到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既要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上来,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极大地推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改革发展。要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观念,从而为深化改革,确立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了思想前提。
总结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和开拓这条道路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出以下主要经验:必须始终坚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判断,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上这五条,相互联系贯穿起来,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既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正是沿着这样一个根本方向,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奇迹让人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选择的正确的现代化道路,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祖国统一以及国家安全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且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以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祖国统一以及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首先,科学发展观作为引导中华民族在融入全球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选择,也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要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转化为21世纪中华民族可持续复兴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转化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过程中,正在凝聚成一种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新模式,该发展模式也可以说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模式。
同样,自主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里不开自主创新。这些年来,一大批自主创新的前沿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加强自主创新国家长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相信,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中国人,将创造出更伟大的创新成果,开创出更宏大的盛世伟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并且,实现祖国统一也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同时,国家安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雄厚经济实力,又要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进程加快,我国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增强,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强国梦的必然选择。
我们今天谈民族复兴,就是要摆脱中国近代落后屈辱的现状,达到历史上曾有过的辉煌,重新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是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的民族。站在世纪之颠的中华儿女在新时代将必将创造出史无前例的丰功伟绩,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根本任务。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表述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关系着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着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因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凝力意义重大。 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旗帜,理想信念,道德精神,价值践行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发展繁荣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前者与后者是“魂”与“体”的关系,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正向的互动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命之魂和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其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土壤和重要载体,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当下世界是一个大变革、大创新的世界,唯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永远飘扬的红色旗帜,是我们都要坚持不动摇的价值观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3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