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美术鉴赏》学法指导与教法探究》,欢迎阅读!

高中《美术鉴赏》学法指导与教法探究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课程的首选教材,学生对本模块的达标情况将对后继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课程的管理,教材的侧重点以及教师在本教学中的特殊作用等方面来阐述笔者是怎样来完成这一模块的教学的。
【关键词】高中新课改 高中美术教育 引领学生走进美术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1]。而对于《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则另有专门阐述:“鉴于 ‘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建议在3个基本学分中采取‘1+2’的选课策略,即学生先修‘美术鉴赏’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它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内容获得另外两个学分”。[2]这就为《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在高中阶段美术课程中的作用做了界定:即起“主导性、基础性”的作用。那么,如何引领高中学生走进美术,并顺利修完课程所规定的学分,《美术鉴赏》的学习将是其入门的关键。
1.首先是对课程的管理
即对课群的评价(体系、指标)应规划和建立在教学活动之前,并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步进行,而不是在学习结束之后。这是高中新课改在教学行为上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由课程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决定的。
在高中阶段,各学科都是模块学习,学生又都是自主选修。落实在每位学生身上,在高中阶段所选修的学科多而模块就更多;就模块的教学而言,在同一个模块中学习的不一定都是同一个年级或同一个班里的学生,这就打乱了我们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的管理模式,为了解决此问题,我结合《课标》的评价建议,为每位学生建立了《高中美术课程 “美术鉴赏”模块学习过程成长记录卡》,即这张模块卡就管理了所有参加本模块学习的学生。而卡中详细的设置了“学时登记”、“学习内容及能力达标登记”。“学时登记”由班长负责考勤,“学习内容及能力达标”由教师打分、美术科代表登记分数。这样由美术教师、美术科代表、班长“三位一体”来负责和登记的这张模块卡,平时就由美术科代表管理,学生随时可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并由此而作出调节——“成长记录评定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能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3]
实践证明,以上做法很有用。实质性的开放了教学,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自我调节、自主学习,几乎不用教师有太多要“催”要“管”的,因为每位学生心里都很清楚,每次学时考勤和能力得分,都是该模块总成绩的1/18(总学时为18学时)。同时该学生模块学习过程成长记录卡,对教师的作用就更大,它是学情的“晴雨表”,为教师提供了第一学情分析资源,使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所以,该《高中美术课程 “美术鉴赏”模块学习过程成长记录卡》促其成长的不仅只是学生,也促进了教师。
2.以“二种艺术语言形式”统领教学
即对教材的总体把握与处理。《美术鉴赏》的教学内容包括“鉴赏基础”(1~8课)与“鉴赏内容”(9~20课)。《课标》指出:高中《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4]但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欣赏·评述”注重的是美术的教育功能,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是“涵养人文精神”。而高中美术课程更注重学科本位,“注重对美术语言以及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的学习”。[5]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从发展观的角度讲,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应定为对“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这三种艺术语言形态的掌握与运用。
在教材的编排中,“艺术语言”在“鉴赏基础”部分的八课中占了四课,即从第2课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作了简单而完整的介绍,进而在第3、4、5课中进一步对“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这三种基本艺术语言形态类型做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和评述。而在以上章节中,主要让学生了解清楚“具象艺术”的二个特点三个作用;从艺术形象、艺术语言、创作意图三个方面理解“意象艺术”;“抽象艺术”的二种类型及总特点。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其知识特点,校本特点和学生的现有认知特点做出精彩设计与表现。那么在以后章节“鉴赏内容”部分(9~20课)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上——鉴赏古今中外各类美术作品中将占有主动,而且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3.教师本身亦是教育资源
某媒体对高一年级美术综合考评有这样一段报道:“美术考试有一道填空题问‘你们高一年级美术老师的姓名是什么’?令我们措手不及,这个问题全班几乎没有人能知道,其它班也是如此”[6]此报道反映的是通过这次考试欲弥补学生审美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没有其它负面的意思。
但同样的问题,在我所任高一年级的学生中,没有一位学生不知道我的名字。这也事出有因,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已经将我如实地“交给”了学生。我在讲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时,我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我创作的中国画《飞天圆梦图——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以及创作谈《写意飞天圆梦》同时发表在2004年7月17日《美术报》[群艺栏目]上,我将此复印后连同我的国画选册页一起发给了每一位学生。学生看后很惊喜:原来教他们的老师竟是位“名人”,原来“名人”也是普通人,继而打消了他们对艺术的神秘感和对艺术学习的畏难情绪,从而对我感兴趣,对本学科感兴趣。
通过以上案例,这也引发出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教师本身就是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也要开放自己让学生去了解,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教师要走现代教育职业化的道路,要意识新、专业精。而对于美术教师,由于本学科的情感性、形象性和示范性的特点,更应加强专业技能的提高。当然,也由于多年以来,在我们教育系统,要求出“教育家”、“教学”能手,没要求出画家、作家……美术教师的“创作”不是“论文”,在各类考核表彰中算不算“科研成果”也没有很明确的界定,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美术教师创作的积极性和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1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