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和规矩礼仪的关系

2022-11-10 15:09: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人为本”和规矩礼仪的关系》,欢迎阅读!
以人为本,规矩,礼仪,关系
以人为本与规则、礼仪的关系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汇辑管仲思想观点的《管子》一“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是称霸天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其他学者大多是讲“民为邦本”、 还有出自《孟子》的“民为贵”、以及“民者,君之本也”等思想学说,皆是对“以人为本”阐述。

综合以上来讲,“以人为本”中的“人”,所指的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也不光光是一个阶层,而是以“人”为根本来进行的社会活动。举例:愚公移山,因为阻碍出行要改造山河,从人的需求来出发,算不算以人为本?博物馆或银行火灾,消防员一定是先救人再灭火,从生命价值最高的角度出发,是不是以人为本?所以可以看出,如果“物”和“人”产生冲突,肯定以人为本无疑,但如果人和人产生冲突呢?又该以何种角度理解以人为本?

当然,以人为本也绝非西方世界宣扬的“个性解放”,也绝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当一个人、一个团体或阶层在“以己为本”为自己获取利益时,一定要搞清楚是否会损害到其他阶层或团体的权益,比如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而置中东地区和平安全于不顾,悍然出兵谋求吞并科威特,结果受到了联合国的出兵打击,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制裁,被迫以“石油换食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际社会有道德舆论的制高点监督你,所以说不管是大国还是小民,如果出了问题,有了纠纷,便需要在纲纪法度的制度下解决,故而要在一定秩序下,按照规则来办。

《礼记•经解》中还讲到:“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这便是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来历,中国人在生活工作中最重讲规矩、讲法度。《韩非子•解老》中说到道:“万物莫不有规矩”。《史记•礼书》中也提到:“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

还有《礼记•曲礼》中讲到的意思:“道德仁义四种美德,没有礼制的约束就得不到发扬;教化训导扶正民俗,失去礼制就不会完备;纠正曲直明辨是非,少了礼制就不会分清;所以有德有爵之人要貌恭、心敬、克制、自持、退让,才能明晓礼的大义。清李毓秀和贾存仁在所编撰的《弟子规》中也从孝、恭、谨、信、仁等几个方面一一讲到


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由此可见礼仪的作用,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

所以在人类社会中,“礼”、“矩”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使得每个人做事情之前就要接受仁义道德的教育做完事情之后也要接受奖赏刑罚的奖励或制裁。大儒教我们明礼守矩,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君子,事前讲礼仪,事中守规矩,事后负责任。这不也是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最后我们再来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以人为本与规则、礼仪的关系,要想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甚至不敢去想象,在一个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利益存在严重对立和冲突的社会里,如果礼崩乐坏,没有了规则、秩序,法律也荡然无存,无法惩恶扬善,人类社会将迎来多么可怕的黑暗,到那时 ,“以人为本”便也成了一句空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05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