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

2022-08-10 00:10: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欢迎阅读!
辛弃疾,豪放,浅析,细腻


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

宕昌实验中学 高兴荣

: 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这样的作品亦占据他词作的相当部分。 关键词: 辛弃疾 豪放 细腻

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辛弃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大都文恬武嬉”,沉迷于醉梦腐朽的生活之中,而一般漂浮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学士,又都寄情于声色,吟风弄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稼轩词渐至成熟并传播与社会,确是大声鞺鞳”,犹如一轮冲破雾幔的红日,照亮了昏浊的大地。《四库提要》:“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裁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稼轩词远远地跳出为歌舞酒宴淫歌宴曲的窠臼之外,为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开拓了更广阔社会天地,使词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稼轩词主要的艺术特色是雄浑豪放。其豪放风格首先表现表现在词的起势收势面。

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简直可以气吞斗牛、惊诧宇宙,“斗牛光焰燃犀下”,剑势统帅全篇。《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有些词用问句起势,颇有胸怀万卷,势若千钧问鼎之感,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一问,气势磅礴,一切皆,了然感悟宇宙人生。王国维所说的幼安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陈廷焯所说的辛稼轩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当指此类。

稼轩词的收势大都波澜陡转,戛然而止,很是为读者宕开一个无限思索的空间。他不刻意追求珠圆玉润,圆满的结尾。面对残破的现实,不回避,不退缩。《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前九句极写壮词”,何等地鼓舞人心,但结拍陡转,“可怜白发生”,金圣叹说其句劈空而起”,留下一片苍凉。这就是以造境。

豪放来论辛词,大半是指那些奔放驰骤、激昂排宕的作品,但辛词又并非豪放二字所能包括了的。稼轩体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风格之多样,或抒情,或咏物,或铺陈事物,或论道说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多姿多彩。清代沈谦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




测。”(《填词杂说》)宋词家张炎则说:“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词源》)黄蓼园说:“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抒其志乎?”(《蓼园词选》)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高度评价此词:“婉雅芊丽。稼轩亦能为此种笔力,真令人心折。”“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最为婉妙 辛弃疾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生活观察得仔细,体会得深刻。他写的一首词《玉楼春》是农村小唱,写得清新活泼,诙谐幽默。上下两片,是两幅图景,相映成趣。上片是游女听禽图,三两两的女子,听取树上鸟鸣,鸟鸣巧如人语:“提壶出门打酒,婆母烙饼焦糊提壶、婆饼焦皆鸟名。下片追忆昨夜贪欢醉倒一幕,写其错把松动当人动,醉态惟妙惟肖。

又如《清平乐·村居》,风格清新,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充满农村和家庭生活情趣,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这位战场上英雄爱怜儿女的深厚感情。上片写出茅檐低小的家境和翁媪的老态,但也悠然惬意;下片写三个儿子爱好不同,倒也顽皮得天真可爱刘克庄论辛词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郞之下”(《后村诗话》),当数此类。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格。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外,也是辛派后劲不可企及之处。

辛弃疾词作的豪放使他的形象定格在一代词宗的地位,而他词作中那清婉亮丽的细腻又使更多的后人记住了这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性情中人。

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辛弃疾,本无意作词人。他的词是他的生命意识的自然流淌。他将民族的命运,民族的呼声,以及自己全部的生命理想都融入他壮美词篇。当代史学家叶嘉莹先生说:“辛氏乃是一个能以英雄豪杰手段写词而却表现了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的一位杰出的词人。”(《论辛弃疾词》) 参考文献:

[1]辛弃疾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 [2]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7:1548. [3]中国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5:134. [4][]张炎.词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39.

[5][]黄蓼园.蓼园词选.上海聚珍仿宋书局,1920:53. [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台湾开明书店,1954:5. [7][]刘克庄.后村诗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1627. [8][]沈谦.填词杂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79.




[9][]王国维.人间词话,1995.12:37-3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w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