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在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中的运用

2022-08-15 18:51:0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校园心理剧在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中的运用》,欢迎阅读!
亲子,青少年,改善,运用,关系
校园心理剧在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中的运

作者:赵丹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4



赵丹12

1.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41002.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4100

摘要:校园心理剧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校园剧本创作,促进学生自我剖析,从而正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家长与学生进行移情和换位思考;在剧本表演完后的讨论、分享过程中,为父母与孩子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自由和宽松的沟通环境。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青少年亲子关系;运用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77-02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Moreno 1921 年首创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剧,它旨在通过戏剧表演形式,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困惑呈现出来,进而释放内心的压力与情绪,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校园心理剧就是受Moreno 创立心理剧的启发而在校园应运而生的,它打破传统教育的说教,逐渐成为一种受学校欢迎的有效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可以应用到自我教育、人际关系、挫折教育、亲子关系等各个方面,本文主要探讨它在改善少年期亲子关系中的运用。

一、校园心理剧在改善少年期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生物血缘关系,我们一般意义上讲指的是父母与子女关系。[1]少年期的年龄为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相当于初中学习阶段。少年期是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亲子关系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因为父母离异带来的亲子关系问题;因为就业环境的恶劣,父母对子女学业的期望值就更高,由此因为学业问题、升学问题带来的亲子关系问题;因为“打工潮”而带来的留守儿童亲子和城市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社会“老龄化”结构问题而带来的隔代抚养的亲子关系问题,等等。校园心理剧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较独特的团体辅导心理方式,它打破了一般教育的言语式、灌输式,为学生与家长提供了一种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生动形象,针对性、参与性、互动性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被家长与学生接受,有利于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因而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一,通过对剧本的创作过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他们会从同伴的身上学到一些处理亲子关系的宝贵经验。即便没有学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能从同伴那里得到“感同身受“的回应,从而降低自己对亲子关系的焦虑。第二,通过角色表演,尤其是使他们亲身体验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走出了固有思维定式,可以从换位思考的角度重新审视亲子关系问题,从而全面、客观地认识与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第三,无论是剧本的创作、表演,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有效的情感宣泄。校园心理剧在表演时的肢体动作、对白台词等,可以将矛盾、纠结、无助、冲突展现在舞台上,使父母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第四,校园心理剧符合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活动性原则。如果将父母邀请来坐观众、做评委,这有助于父母改观对孩子的片面认识。第五,校园心理剧是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集于一身,所以它比其他心理教育形式更加形象化、生动化,不像


以往说教式的教育,这样也就更易被家长与学生接受。第六,每个人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在心理剧最后的讨论分享阶段恰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分享各自的体验,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父母的想法和观念,父母也能听见来自子女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这对于现场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认知和行为的统整。

二、校园心理剧在改善青少年期亲子关系中的运用

1.通过校园剧本创作,促进学生自我剖析,从而正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中冲突比较严重的问题有学习、追星、早恋、审美和升学等,这些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导演(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倾听、调研和了解,将这些问题汇集、分类,然后以分组的形式指导各小组学生进行剧本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更多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家长与学生进行移情和换位思考。角色扮演是指在心理剧中通过表演的形式,个体扮演某种角色从中得到领悟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父母为事业和生活而忙碌奔波,子女则忙于学习和应考,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时间相对减少。孩子是剧本人物的扮演者,可能扮演孩子,也可能扮演父母,父母是观众是听众,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言行就如同一面镜子既照到自己也反射出他人,使学生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及抚育自己成长的呕心沥血。同时,父母也能真实地倾听到孩子们的心声,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生活、思考问题。

3.在剧本表演完后的讨论和分享过程中,为父母与孩子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自由和宽松的沟通环境。在中国,孩子总被父母认为是自己的私有品或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通常都忽略了孩子的独体性和个性化。父母觉得自己说的永远是对的,即便不对,其出发点也是好的,所以孩子不能不听。在这样的氛围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没有轻松、民主、平等的环境,沟通往往就是不畅的。在这个阶段,心理辅导老师要进行引导使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解决亲子关系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学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进行心理调节。让每一个人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可以发表书面形式。[3]校园心理剧可以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和轻松的沟通环境。

三、校园心理剧在改善少年亲子

关系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心理辅导教师要从家庭教育、成年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等专业的角度,加强对校园心理剧活动在改善亲子关系的全过程指导。首先,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双向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此类校园心理剧活动的排练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要从家庭教育、成年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等专业的角度加以指导。在观看演出的同时,观众也在思考剧情的发展及主角如何解决矛盾冲突;他们要为主角如何解决矛盾冲突提供建议,成为主角倾述的对象。在演出结束时,描述自己的认同体验和感受。所以,在活动的全过程中,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思路清晰、目光敏锐、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2.作为剧本的导演,心理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可以表演的内容。对于追星、学习、升学和异性交往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可以充分挖掘的,但是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最好不要轻易引导学生来挖掘这些内容。我们只能引导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借助离婚这个事情促进学生的成长。校园心理剧并不能解决亲子关系中的所有问题,比如家庭氛围、父母个人修养,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心理剧的角度让敏感的青春少年用理解、包容和尊重的心去看待与父母的关系。




3.正确使用校园心理剧,并适当地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校园心理剧对改善亲子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并不是万能的。校园心理剧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亲子关系问题都能通过校园校园心理剧找到解决的途径。如对父母离异、父母个人修养、家庭氛围等带来的问题,校园心理剧要来扭转父母离异、提高父母个人修养、改变家庭氛围都是不大可能的,此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调适自己的情绪,换一种方式来看待问题,亦或者适应某些无法改变的环境。在实施校园心理剧这种团体辅导后,还须与其他心理辅导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比如心理讲座、班团队活动、个别访谈和家访等。要避免滥用校园心理剧,以免因使用不当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4.正确对待校园心理剧与戏剧、普通心理剧的区别。校园实质上应该是一种心理辅导活动。剧本中的情节和角色都应该是“实然性”的,即事实存在着情绪和表现。[4]如果一味地追求戏剧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扮演理想中的亲子关系角色,又或者极度不理想的亲子关系,势必会让学生和家长感到“假、大、空”。在运用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心理问题”这条主线来组织活动,表演只是我们活动的一个形式。总之,校园心理剧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它不只是可以解决亲子关系问题,只要是青少年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困惑与障碍都是可以用它来解决疏导的。只是我们在运用它来解决问题时,要善用、巧用,不能盲目用、滥用。关于校园心理剧更为深刻的实践意义与价值,还有待于老师们、学者们共同来探究。

参考文献:

[1]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广西桂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高建昆.论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的发生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80-80.

[3]周国滔.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4):50.

[4]潘月俊.透视校园心理剧的辅导功能[J].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31.

作者简介:赵丹(1986-),女,汉族,重庆开县人,助教,研究方向:学科教育学(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uY.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