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欢迎阅读!

浅析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作者:王晓霞
来源:《家庭心理医生》2014年第06期
摘要: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和信念。自我效能感是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延伸而来,具体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说"。自我效能感一提出,人们就看到了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于是出现了学科特定自我效能。在我国,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领域的自我效能刚开始受到重视。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情感过滤假说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336-01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各种不同现实的能力之判断,它对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学习的技巧和策略后,能否使这些策略知识持续地运用下去,并且不断鼓励自己上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延伸而来,具体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说"。 1社会学习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班杜拉将认知和行为联系起来考察社会学习,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指出[1]:"行为、人的内部因素和环境影响三者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决定"。在班杜拉看来,"心理机能就是人、行为以及环境这三种决定因素之间的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在三因素中,个人内部因素在行为中起决定作用,而后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掌握各种技能和规范的捷径。
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杜拉逐步形成了解释人类心理机能的社会认知理论。1986年出版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是其社会认知理论思想的系统总结。从而更为深入地研究了人的主体性因素(如认知、动机、情感等)在心里和行为技能发挥中的作用。社会认知理论假设人类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的能力[2],强调个体拥有的信念"能使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进行监控","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强调了人类能动性,特别是包括自我信念在内的自我系统在自身调节中的核心作用,从而指出人的效能信念是能动性的基础,它影响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行动,并产生自我激励作用。 2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在1977年发表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自我效能"这一自我信念因素。在社会认知理论框架建立起来之后,他就集中于自我效能现象的研究和理论的构建,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自我效能理论。1997年,他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详细阐述了自我效能的本质、起源和作用机制,以及自我效能如何在人类的各个活动领域发挥作用。
班杜拉最初将自我效能理解为"人们对其完成某个特定行为或完成产生某种结果所需行为的能力信念的一种相当具体的预期",后来发展到"人们发动完成任务要求所需行动的过程、动机和认知资源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也不是一种纯粹的能力判断,而是一种信念,产生和适应这种信念就是一种创造过程。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形成的关于学业能力的信念有助于学生做出怎样使用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决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业成绩就是他们已经完成的行为和认为能够完成的行为结果。自我效能也是自我评价系统的一部分。班杜拉认为,人类拥有自我反思能力,通过自我反思,个体能够评价其经验和思维过程。 3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这个理论对第二外语习得有重要影响,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有5个假说: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1981;1982)认为单纯的主张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这样,他们的内在加工机制才能够运行。
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在第二外语习得过程中,不只受到外界信息输入的影响,而且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动机、自信、焦虑感等情感因素,它们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如果学习者动机强烈,并且有自信心,在学习中的焦虑水平低,那么在语言习得接收中就会容易,输入的信息就会相对较多,反之,动机较低,没有自信,处于焦虑状态,就会影响语言习得的产生。
90年代,自我效能感被界定为"人们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和信念"。Schwarzer为代表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个体应对广泛任务要求或新情境的一般能力信心,并制定了相应的量表。是指个体应对环境中的各种挑战或事物的总体上的自信心[3]。自我效能感一提出,人们就看到了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于是出现了学科特定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能够在规定水平上成功完成某一学科任务的自信。学科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具体学科,相继出现了语文自我效能感、数学自我效能感、英语自我效能感、化学自我效能感等各方面。
在我国,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领域的自我效能刚开始受到重视,有部分学者,如朱琳提出了汉语自我效能感定义,认为"汉语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汉语学业能力信念,指汉语
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汉语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汉语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参考文献
[1]Bandura.A.TheSelf-systeminreciprocaldeterminism[J].AmericanPsychologist,1978,33(4),344-358.
[2]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3]StanleyandMurphy.Acomparisonofgeneralself-efficacywithself-esteem[J].Genetic,Socialandgeneralpsychologymonographs,1997,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t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