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兔街镇蔡家传统毛毡工艺调研报告

2023-12-02 06:3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贵州省兔街镇蔡家传统毛毡工艺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贵州省,毛毡,调研报告,传统,工艺
贵州省兔街镇蔡家传统毛毡工艺调研报告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1.毛毡特征

《考工记》说:毡之为物,无经无纬,文非织非衧。传统毛毡,多为游牧民族使用,一般由羊毛擀制而成,极少部分用牛毛为原材料。由于毛纤维与其他自然纤维相较而言,具有较强的柔韧性,不用通过经纬线的编织即可直接成型,成型后纤维结构紧密,不易松散,具有一定的弹性。其次毛料表面的鳞状结构,通过擀制以后,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保暖层,具有极好的御寒防湿功能,因此传统毛毡一般用于制作为毡衣或毡毯、毡鞋、毡帽等日常御寒保暖用品。传统毛毡由于其独特性,几千年来一直未被人们所抛弃,哪怕是在当今物资丰富的时代,毛毡依旧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在当下,人们对毛毡的用途和传统毛毡制品已大不相同,现在由于科技的进步,毛毡染色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传统的白毛毡、白色青花毡、白色红花毡等到当下五彩缤纷的毛毡制品。现代手工毛毡制品主要有针毡、湿毡两种,与传统由脚踩制的民族毛毡制品在制作工艺及用途上有较大区别。 2.威宁兔街镇传统毛毡起源

西南片区的传统毛毡制品主要使用对象为彝族人民,集中在云南昭通、贵州威宁、四川凉山等彝族聚集区域。蔡家人擅长擀毡、种痘,聚居多为云贵地区的昭通、毕节、威宁等地,与彝族、苗族、汉族等民族散杂居,在生活习惯上与当地民族有较为相似之处,这些地方大多属于高寒山区,因此具有保暖功能的毛毡制品在当地属于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从来不缺乏市场,因此蔡家人将擅长的手艺作为职业,以制作售卖毛毡品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在现今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取暖保温不再只依赖于毛毡制品,且工业化生产的毛毡制品售价更低,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毛毡品的发展之路,需要新的思路。 3.手工艺匠人家庭以及行业认同

笔者与20193月到威宁兔街镇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该镇还在从事擀毡的人只有三户人家,且这三户人家为兄弟关系,长子为李发辉、次子为李发亮、小儿子为李发兵,父亲叫李兴文,小儿子与其同住。李兴文的擀毡工艺最好,但是由于其已82岁高龄,无法继续从事擀毡行业,因此由三个儿子继承其工艺,三个儿子中,李发辉由于家庭琐事较多,较少擀毡,李发亮擀毡技术最好,但是由于性格较为懒散,因此在擀毡一行中,名气不如弟弟李发兵,但是三户手艺人的主要收入都不再是擀毡,而是务农。三户人家的主要客源来源于当地村民的订制,一般农闲才会接受订单。擀毡手艺人的行业归属感很强,在擀毡一行发展最好的李发兵,早年外出务工,后回乡向父亲学习擀毡,在从事擀毡以后,他对传统擀毡工艺从心底喜欢,擀制的毛毡制品得到乡邻的认可,增强了行业认同感,愿意一直坚持这门手艺。 4.蔡家传统毛毡制作与样式

毛料。当地毛料主要选择为当地绵羊毛,便于就近采买,节约成本。毛料在剪下以前,会先将羊赶入河流中清洗,在擀制以前都不会再进行清洗,以六月、九月的羊毛为最佳。手工艺人对购入的羊毛进行处理时,第一步会运用一种松毛机,对羊毛进行蓬松处理,大约需要2-3次,这一步是为了节约手工弹羊毛的时间,从前需要约一整天天的弹制时间,现在压缩至2小时左右。这一步机器松羊毛,不仅节省时间,同时可以过滤掉羊毛中夹杂的尘土以及一些较短、较差的羊毛;第二步,按照所擀制的毛毡成品形状以及羊毛需求量,将羊毛平铺在自制竹篾席上,使用自制弹弓将羊毛进行二次加工,以确保羊毛被均匀弹开。

擀制。第一步需要在弹好的羊毛上用嘴喷洒温水,温水能较好地促进羊毛毡化,但现在一般制作过程中,加水一步,不再使用嘴喷,而是采用由高粱制作的笤帚或者竹篾制作的竹锅刷加水。第二步将竹席卷起,单脚有节奏的来回擀制,第一次擀制以后需要打开竹席,看毛毡是否均匀,不均匀的地方需要及时补充羊毛,并继续喷洒温水。剩下的擀制过程就是不断的重复踩制、加水、整形的过程。

成型。在这个一步之中需要注意的是,毡鞋等有特殊形状的物品,需要的在踩制过程中,边踩,边塑形。对于传统的平面毛毡制品只需将擀好的毛毡晒干即可,但是毛毡披风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类。毛毡披风虽然有形状,但与毡鞋等不同之处在于,成品需要由擀好的平毡制作将擀平的毡毯,围在一个特制的竹笼上,将头部位置用粗绳用力收紧,以适合人体脖子的维


度,形成上口小,下口敞的造型,待毛毡干透以后,即可成型。 5.市场业态与制约因素

行业变迁。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毛毡行业受到工业文明冲击,仅依靠制作毛毡依旧无法较好的维持生活开销,因此大部分手工艺人放弃擀毡,外出务工,这使得当地毛毡行业受到强烈冲击,几乎无法传承。21世纪初,我国开始强调文化强国,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随之而来的是,当地政府开始扶持相关行业,例如修建擀毡工艺传习所等,以便传统擀毡匠能够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场所,从事相关行业。

销售业态。当地毛毡制品销售萎缩较为严重,采买人员多为乡镇周围的居民,以当地居民生活所需为主要生产产品,难以拓展销售渠道。

制约因素。当地擀毡匠在思维模式上较为传统,不愿意开发新样式,新用途的毛毡制品,认为开发新产品的时间与资金消耗风险较大,难以将其转化资本。在销售渠道上,由于产品的落后,在线上渠道的销售,不切实际,线下由于地理环境的约束,只能售卖至周边村镇。 6.毛毡工艺传承与传播

当地毛毡传承局限于家庭传承,且只传承给家庭男性成员,传内不传外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范围的拓宽。同时由于传统擀毡经济效益较差,因此自愿来学习擀毡的人寥寥无几。笔者认为当地毛毡技艺的传承,需要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迎合现代市场,与现代毛毡行业接轨。例如对羊毛进行染色,擀毡多色彩毡物,或者在毛毡制品上创新,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等,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毛毡物。 参考文献:

[1]张婷婷,王苏芳.非遗毛毡制作技艺与创新设计[J].毛纺科技20194703):14-17. [2]许栋樑.基于羊毛毡工艺的服装面料创意设计[J].服装学报,2018303):230-234. [3]李海燕.传统毛毡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719):20-22.

作者简介:杜碧君(1994-),女,汉族,四川乐山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k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