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祁东县早稻生产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祁东县,早稻,工作总结,生产](/static/wddqxz/img/rand/big_27.jpg)
祁东县早稻生产工作总结
作者:不详来源:市县级农业机构发布时间: 2011年05月13日字体:大中小
今年,祁东县的早稻生产在承受着劳力矛盾愈来愈突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增反降、气候状况非常不利等三大压力的特殊背景下,县委县政府积极谋划举措,落实责任,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当前早稻生产形势总体看好。表现为三个特点:一是计划面积基本落实。根据5月5日的调查统计,全县已栽插早稻48.37万亩,占早稻种植计划面积的93.92%。占稻田面积的79.64%。绝对面积和相对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落实杂交稻种植面积37.35万亩、优质稻种植面积21.07万亩,分别占早稻面积的77.22%和43.56%,与计划情况基本相当。二是禾苗生长来势看好。尽管今年因前期气温低导致早稻生长季节普遍推迟,但是由于地膜低拱架覆盖保温育秧和早稻小苗直插的大面积应用,祁东县早稻生长来势看好。据苗情观察记载,目前单株分蘖在5个以上的占15%,3-4个的占33%,1-2个的占26%,刚进入返青分蘖的占20%。分蘖时期比去年大约提早3天。全县一类苗面积在45%以上。三是办点示范有声有色。今年祁东县将双季稻生产办点示范作为推动粮食生产的一大法宝。在全县十条主要公路沿线创办300里双季稻生产示范长廊,在灵官镇创办整建制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在风石堰镇创办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在金桥、白鹤铺、洪桥、双桥、过水坪、白地市、砖塘、太和堂等乡镇创建湘米产业工程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形成了“线面结合、点线对接”的双季稻生产示范格局。在示范片的建设上,实行良种、技术、培训、服务、管理“五同步”。示范片的建设规模、建设质量、投入的精力与经费是历史以来前所未有的。
主要做法: 1、大胆创新生产方式。积极应对当前粮食生产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创新生产方式,力促粮食生产由分散向集中、由零星向规模转变。第一,用更新的措施扶助种粮大户。在前两年奖励50亩以上种粮大户的基础上,今年出台更新颖的举措扶助发展种粮大户,实行“三奖四配套”。县财政列支100万元设立基本奖、标兵奖和推荐奖,将奖励范围由50亩以上的向30亩以上的拓宽。实行农机追加补贴和烘干机贷款贴息、农技人员结对开展技术指导、农业保险全程跟踪、乡镇同步奖励与矛盾协调服务等四项配套。据初步核定汇总,全县双季稻种植面积在30亩以上的达到971户,耕种面积4.69万亩。同时,引导大户采取“流转租种与代耕代种相结合,自有生产与商品化服务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断拓宽增收门路。黄土铺镇种粮大户管贱宝在本镇三星村为确保500亩稻田连片种植,采取直接租种和全程代种相结合的方式,与农户共获双赢。第二,用全新的观念推进集中育秧。祁东县今年将集中育秧作为创新粮食生产方式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深入宣传发动、强化技术对接、逐级落实财政奖补等办法,全县发展种粮大户有偿性、集体组织公益性、散户联户协同性等三种集中育秧方式1367处,集中育秧面积8730亩,占早稻育秧面积的31.7%。集中育秧在降低生产成本、释放劳动力、加快新技术应用、提高秧苗素质、按计划确保面积等方面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为早稻扩面增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2、切实提高行政效能。为全面推进逆境下的粮食生产工作,祁东县狠抓行政推动,并切实提高工作效能。第一,台账跟踪抓落实。为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我县全面推行台帐管理。建立面积到组台账、办点到户台账和种粮大户台账等三项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对300里示范长廊内20个乡镇223个村3.2万农户实行到户登记,逐阶段、逐环节督促落实工作任务。第二,入户服务抓到位。以万名干部下基层服务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入户帮
扶和指导服务,组建“县有指导组、乡有突击队、村有攻关班”的粮食生产服务队伍。针对今年早稻生产前遇低温寡照、后遇干旱少雨的特殊天气,督促县乡两级办点人员进村入户加强指导。县农业局、农机局建立办点人员下乡登记台账,将办点工作好坏与下乡补助和工作绩效直接挂钩。灵官镇分管农业负责人郝建明为确保本镇不漏插一丘早稻田,带领一帮人对缺水田设法引水入田,对缺秧户四处联系秧苗,为此有时忙到深夜,成为全县发展粮食生产的排头兵。第三,从严问责抓考核。县政府对各乡镇粮食生产全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同时用30%的粮食生产发展资金作风险抵押。各乡镇明确了对包片包村镇干部和村主干的粮食生产工作责任,问责力度空前强劲。县政府对300里双季稻生产示范长廊内的行政村实施考核排名管理,拟对后20名行政村黄牌警告,对后10名行政村一票否决。截止目前,县粮食生产领导小组已将早稻育秧、板田犁翻和早稻栽插的好坏情况分村记录在册,将作为考核评比重要的依据。第四,不留情面抓警示。从3月中旬以来,全县开展生产调度6次、专题督查3次,对于落后乡镇在调度和通报中均毫不留情地点名批评,以发挥警示促动作用。河洲镇洪河公路沿线村因近尾洲水电站蓄水回流导致每年端午节前后容易发生内涝,致使今年“双改单”趋势加重,该镇因之受到市粮食生产第三次督查通报批评。接到通报后,祁东县一方面全文转发以警示全县各乡镇,另一方面及时派员到河洲镇协助落实整改措施。一段时间以来,该镇所有干部全员出动,不分节假日和休息日,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扭转了被动局面。该镇通过落实“痛定思痛花血本、集中育秧保面积、集体投保稳民心、挨家挨户做工作、层层包干抓代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成效较为明显。沿线村育秧52.7亩,完成早稻插秧873亩,目前已基本完成任务。
3、大力推广新型技术。面对当前农村劳力紧张的突出矛盾,祁东县将推广以轻简、高效为特征的新型技术作为农技推广的主攻方向。今年在育、插秧上重点推广旱育保姆育秧抛栽或移栽、盘育机械化插秧两项实用技术。推广8200余亩旱育保姆育秧,确保了在长时间低温阴雨情况下少烂种、少烂秧,少发生病害,秧苗素质明显提高。通过改良集成的旱育保姆旱育湿管育秧技术因操作简便、栽种方式灵活被省农业厅在全省推介。推广盘育机插秧4.85万亩,全县新增插秧机50亩,目前持有总量达到110余台,机械插秧为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扩种双季稻发挥了重大作用。
4、真正加大财政投入。今年全县各级财政共预算投入粮食生产专项经费1300万元,同比增长400万元。其中县级投入800万元、乡镇投入400万元、村级投入100万元,已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粮食生产财政投入体系。投入资金主要用于宣传发动、技术推广、督查考核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和大户奖励、集中育秧补贴、高产创建和湘米工程补贴、目标管理达标奖励等方面的奖补经费。目前县级财政到账200万元,乡镇投入到位430万元,村级投入89万元。
当前的早稻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对照上级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各乡镇之间的工作不平衡。全县除一类乡镇灵官、白鹤铺2镇的早稻比例达到90%以上、一季抛荒和常年抛荒基本为零以外,其余乡镇或多或少存在“双改单”问题。二类乡镇风石堰、砖塘、双桥、官家嘴、石亭子、洪桥、城连墟、太和堂、粮市、白地市、过水坪、鸟江、归阳、河洲、蒋家桥等15个乡镇的早稻比例在80%左右。三类乡镇黄土铺、金桥、步云桥等3镇的早稻比例在70%左右。二是防灾避灾没有根本性保障。今年历史以来少有的春旱少雨年份,入春以来的降雨量不到200毫米,是正常年份的1/5。由于大部分山塘和灌溉沟渠分别处于半饥饿和半休眠状态,导致春插用水成为一大难题。全县因为缺水导致早稻秧插不下的面积约3万亩,因为缺水导致已插禾苗受灾枯死的面积约1.3万亩。黄土
铺镇一些经镇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才愿意育早稻秧的农户,因秧插不下田已准备联名申请政府赔偿。三是土地流转存在制度性缺陷。当前的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政府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能起的作用只是宣传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流转的不确定性,成为一大制度性缺陷,严重制约粮食规模化生产。金桥镇为了解决本镇竹叶村连片上百亩的“双改单”问题,不惜代价从外镇引进两个种粮大户,并由镇里出资先行育秧,但是由于该村有一部分农户无论政府怎么做工作,就是不愿将田转出来,导致大户因考虑“插花”严重而放弃耕种。四是粮食生产工作压力空前增大。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粮食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当前受体制、效益和生产条件的局限,粮食生产工作的推进难度越来越大,行政成本越来越高,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承受的压力空前增大。
基于上述情况,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从根本上解决种粮难和规避种粮风险的问题。二是从土地经营体制上实行变革,要重新打破土地分散经营体制,将土地回归集体,实行打捆规模发包。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要积极呼吁,呼唤新政出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