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综述《论读书》的中英文对比》,欢迎阅读!
综述《论读书》的中英文对比
《论读书》是英国语言大师培根的一篇随笔,文字精练,含义深邃。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更是干净利落,无以复加,语气流畅、地道,把培根挥洒自信的口吻也传了过来,真可谓译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读了《论读书》的原文与译文后,本人感触良深。因此,本文将从英汉语言、美学及文化三个方面评述《论读书》一文,以对英汉对比与翻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1 英汉语言方面
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英汉有各自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语体风格,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英文时要考虑到不同语言的特点。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只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则放手意译。”①比如英语中句子较长,汉语中句子较短;英语中被动多且句子一定有主语,汉语中主动多且句子可无主语;英语中名词、介词多;汉语中动词较多,尤其是“的、地、得、着、了、过”在译成汉语时,能省就省,否则就使译文显得不成熟(childish)。
《论读书》原文总字数503,句数19,标点91,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总字数612。句数17,“之”字20个,“者”字12个。而最为突出的是英文中有很多of之类的介词,几乎每句话都有,但译文中未出现一个“的”字和一个口语词,这是最让我感慨佩服之处。比如原文中第六句Crafty men contempt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and above them,won by observation,王译为“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外,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这就做到了恰倒好处。而其他译者(如东旭、姚宗立、曹明伦等)都无一例外地用了“的”字。
第二个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王先生用了很多四字成语以及排比和平行句,这就从总体上保持了原文的特色,显得气势磅礴而又意味深长,读后给人鼓舞的同时又给人一种宁静之感。同时,在原文长句较多的情况下,王佐良用灵巧的方法译成了简练的四字成语或短句,显得短小而精悍。比如培根第一句话(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就妙,9个字道出全文主旨,单刀直入,毫无废
话。而佐良先生翻译成中文,一共用了14个字(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干净利落,无以复加,更难得的是把培根挥洒自信的口吻也传了过来,这样的译笔,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2 英汉美学方面
美不仅在文词,更重要的是在文词后面的思想要语言锐利、新鲜,以让读者感受风格背后的意境和想象世界。散文与科普文章相比,除了信息功能外,还有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抒情散文一般带个人感情色彩,在叙事或抒情中,或深沉细腻,或流畅明快;而哲理散文往往是说理性的,或深入浅出,或雄辩有力。在翻译时,要注重体现散文的风格特点,使译文的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
培根的这篇哲理散文无疑能给我们美的享受,而佐良先生的译文同样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在读完译文后,一种伴着文雅的节奏感应运而生。比如原文第二句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王译为“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令人不得不折服。
3 英汉文化方面
翻译家沈苏儒先生在《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漫谈》中指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翻译是把具有某一文化背景的发送者用某种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地、有效地传达给使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接受者。”②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文化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
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也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③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他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而且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他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在翻译中,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的确,如果只掌握两种语言,而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王先生就不可能译出《论读书》等脍炙人口的佳作了。
4 结语
总之,佐良先生的译文体现了他精湛的翻译水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真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每一次的赏析,都是对我们翻译水平的一次提高;每一次的
赏析,都带领人走进那奇妙而又宁静的读书的世界。这样的译笔,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X1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