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2022-12-25 08:5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欢迎阅读!
中国,养生,意义,及其,现代
中国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刘忠华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1



刘忠华

(重庆市 渝北区体育局,重庆 401120

摘要: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中医学理论中重要的分支。探究养生文化的现代意义对纠正现今社会错误的健身价值观,引动人们走上科学合理的养生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养生;文化;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1002602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中,身心和谐、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此,中华养生文化也不断地发展与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的养生文化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与养心的众多方法,融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养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从可考的文字记载来看,至少可以上溯到商代。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会祈祷祖宗与神灵的庇佑;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等事宜,也会不时占卜求问,或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祈求吉祥。当然,这些古代民族常见的祈求吉祥与健康的方式,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仅仅是一种迷信活动;但令人惊奇的是,人们在甲骨文中还发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寇帚”,即大扫除)之类的记载,这说明人们认识到卫生习惯与健康吉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养生文化(主要卫生及饮食习惯)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周朝的王室与贵族都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同时,还设有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都谈论过“养生”概念。最先讨论的应是《管子》,其义在于存养“精气”,以求长寿之意。在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两家,在养生文化中也是如此。孔子长于养生(在古代,孔子应算长寿者了),并多有论述。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就有很多清规戒律,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在那样一个时代,这算是很深刻的认识了。

孟子强调“气”的的重要性:“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他极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此“浩然之气”不仅是一种生命之气,更是一种道德之气:正气。从此以后,儒家的养生思想总是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强调健康主要是精神(道德)生活的健康,并以之为健康生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观点对中国养生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从这一点,我们能够发掘出中国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中构建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以及天人和谐的重要意义。

二、 中国养生文化的主要观念


1悦情养性求健康

人要健康长寿,情志调畅是一个首要条件,这实际上指出了健康概念的精神性维度。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曾说:“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历代文人醉心琴棋书画,山水诗词,就是一个悠久的怡情养性的好传统。这第一点强调了心态在健康问题中的重要意义,对处于重重压力之下的现代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2饮食的节制

关于节制饮食对健康的影响这一问题,人们往往以为是富裕生活后才发现摄入过多营养与热量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但事实上早在古代,过着相对贫穷的生活的中国人(并没有暴饮暴食摄入过多热量与营养的机会),也对节制饮食的健康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医理论认识,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如果饮食上不能节制,就可能伤及脾胃,从而使人多病早衰。《内经》饮食不节的危害有很多的论述,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孙思邈更全面更科学地论述了饮食宜忌问题,如“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他在《要方·养性》中更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3适应四时,顺应性情

在中国的天人观之中,人与天地间其他生物是一样的,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应当顺应季节气候,即所谓“顺四时”;人生而亦有自己的规律,即七情六欲的规律,也应当遵循,即所谓“顺性情”;这种思想建立在“天人一体”的观念之上,其目的在于达到“天人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长寿也就自然而然了。《吕氏春秋》有言:“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这里所说的“害”,指的是“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气候,以及人的生活与季节的变化不相适应,而要“顺四时”,即与生活与季节变化相适应。

对于人的性情及年龄变化所引起的身体与精神的健康问题,孙思邈也作出了精到的分析。孙思邈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了“更年期”的问题,并告诫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这时候,老年人要认识并适应自己的身心变化,妥善解决或化解这些矛盾;同时,人们还应该理解并爱护老年人,顺着他们性情以调解,以利他们安享天年。

4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与西方体育精神强调肢体的运动有别,中国养成生文化强调运动与求静相结合,从而“动以养身,静以养心”,而且“养心重于养身”。东汉时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并创立了“五禽戏”,以模拟五种动物(“曰虎、曰鹿、曰熊、曰猿、曰鸟”)的舒缓运动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孙思邈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而且适当地活动筋骨,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然而,中国养生文化的重点却不在于“动”,而在于“静”,其目的使身心处于思虑平静而且身心和谐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达到这一状态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种身心状态包含了很多的道德要素与很高的道德要求。在孟子的“养气”理论中,这一道德情操对身心健康的核心意义更是突显出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一论述对中国养生文化之养气理论影响深远,更是奠定了中国养生文化中道德情操的核心地位:养气即养德也。

三、中国养生文化的特征


中国养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与儒家思想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均属于在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发展出来的思想体系,虽然各自取向不同,但其相似之处并不少;更不用说在宋以后,与印度传来的已被中国化的佛家形成“三教合流”的趋势了。

在中国的养生文化中,“气”是核心的概念之一,它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概念。以气为核心,融宇宙论和养生论于一体的生死气化的哲学思想在先秦道家学派中率先产生,随后儒家也引入了气的概念作为其本体论与精神修养论(“养气”)的核心概念。宇宙生成论的“气”论和养生()论的“气”论尽管大致被区分,但其在本体论的层次仍有紧密的关联。老子提出了哲学中宇宙论与养生论合一的观点,庄子进一步发展了它。庄子认为“通天下一气耳”,人体同样是阴阳二气变化运动的。在此理论基础上,庄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气功养生方法,他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综上所述,养生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它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强调身心(肉体与精神)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以及天人(人与自然)和谐,这些理念对于创造和谐的个体人格,和谐和精神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缓解人类社会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都有着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王宇恒等.针灸疗法禁忌症的历史探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57.

3]程啸斌,盛敏.传统武德与人文精神[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V1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