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研究《幼儿文学》故事教学培养幼师成才》,欢迎阅读!
研究《幼儿文学》故事教学培养幼师成才
作者:李小颖
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15期
河南 汝南 李小颖
《幼儿文学》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语文学科的三门课程之一,它是文学,更是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幼儿文学》是增强幼师学生幼儿文学素养基础教材,其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进行幼儿文学创编训练,使学生具有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为将来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幼儿文学课一般都在三年级开设,这时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学阅读、赏析、研究、编创能力,学习幼儿文学便会让他们有举重若轻的感觉。一般而言,人们对容易做而又必须做的事情就会做得更好些,幼儿文学的学习对三年级的幼师生而言就是这样,只要他们努力去做,就一定能成才。下面,针对教学实际,我谈谈幼儿文学中的故事教学。
一、作为一个未来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善于讲故事
在《幼儿文学》的教材里,故事分为两大部分,幼儿童话和幼儿故事,在这里,我把它通称为故事。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故事就是一种以叙述事件为主,具有情节,比较适宜于口头讲述的文学体裁。幼儿故事,不仅仅是幼儿喜欢听,也是幼师生最喜欢看的“幼儿文学”。但对于幼师生来说,仅仅喜欢看幼儿故事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把它化为口头语言,讲给幼儿听,以便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作准备。
当一篇故事拿在手里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熟读成诵,领意会神,把握精髓。
讲故事是现代幼师生必备的五项技能之一。在学期教育阶段,语言教育的成功是孩子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而故事教学又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讲故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会学生选择合适的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幼儿故事数量众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去讲,幼儿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合适的篇目对孩子进行语言教学。如在故事教学的初级阶段,我选择的第一篇是《没有牙齿的大老虎》,这篇故事生动活泼,趣味性强,不但幼儿会喜欢,幼师生也很喜欢。故事的内容是老虎的牙齿很锋利,狐狸为了取得小动物们的尊敬,决定给虎口拔牙。怎样拔呢?狐狸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送糖给老虎。老虎果然非常喜欢吃糖,而且吃完了糖还不刷牙,最后牙疼得不得了,于是狐狸就去给老虎拔牙……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狐狸的狡猾,老虎的凶猛、愚钝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故事以拟人化的方式告诉幼儿要少吃糖,养成勤刷牙、讲卫生的好习惯。这篇故事的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还有一些故事,学生刚开始不好把握,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体会。比如说故事《老虎和青蛙》,青蛙的聪明、机智、镇定、随机应变等自身的素质是它战胜老虎的关键,这一点要给学生讲到,提醒学生注意。只有对故事理解的透,把握的准,讲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同时,给故事设定导入语和结束语时会恰当、准确。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钻研故事。一篇故事能不能讲好,关键在讲故事人对故事的理解和处理。只有讲故事的人真正明白了故事,才能够把故事与讲故事人及听讲者结合起来,这样三者有机结合,讲故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教育目标的实现才不会成为一相情愿的空谈。
第三,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故事讲好。要想讲好故事,首先要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其次,发音要清晰,这是讲好故事的基本条件。如果讲故事时有个别音发不清楚就会大大降低故事的质量,影响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口齿不清以及语速过快也会影响讲故事的效果。所以,讲故事时,一定要发音到位,把每一个字都讲清楚。最后,要想把故事生动传神地讲给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语调。语调即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声调高低抑扬轻重的配置和变化声音要抑扬顿挫。同样的句子,语调不同,意思就会不同,有时甚至会相差千里。语调意义就是说话人用语调所表示的态度或口气。借助语调讲故事者可以利用同一个词语表达截然相反的不同语义,可以说,语调给了讲故事人一个非常宽广又自由驰骋才能的空间。
如《没有牙齿的大老虎》中,小动物们、狐狸、老虎、狮子,这么多的角色,要根据它们的性格、地位用不同的声调来体现。借助于声调,讲故事者可以让听讲者意识到作者或角色对某件事的态度、看法或判断。高兴时,声调轻松明快:苦闷时,声调低沉缓慢。这样,能让听众根据声音就能区分出角色和情节的变化。
态势语的运用也是提升故事精彩程度的有效手段。恰当的手势、动作能为故事增光添彩,显得非常有趣。如讲到蝴蝶,就用手做“飞一飞”的动作,讲到猴子,做“跑一跑”的动作。讲到生气时就跺跺脚、皱皱眉,动作表演要自然到位,和内容要有效配合,协调一致。还有眼神要跟上,它在故事讲述中能启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讲故事时眼里要有神,要能与观众真诚地交流,能根据故事情节眼神随之变化,切忌眼睛向下看,盯着一个地方不动,那样会给人目光呆滞、没精神的感觉。同时,幼儿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发挥创造。如在讲《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正由于吃糖而牙疼,而学生中吃棒棒糖的很多,我告诉学生可以在讲的过程中利用这一点,结果学生加入新的内容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还要善于创编新故事
编创幼儿故事是幼儿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把现成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将给孩子听,还要善于把握现实,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用素材,巧妙地把它们编创成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让孩子能够接触到极富时代气息的新鲜故事。
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创编新故事的能力,是幼儿文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幼儿文学的创编指导时,教师必须注意幼儿文学的针对性特点。和一般成人文学不同,幼儿文学是幼儿为主要阅读对象,以幼儿的审美特点为指南,以幼儿的理解能力为基础来编创的文学读物。幼儿文学仍然具有一般文学的共同特点,所以在创编过程中,作者要遵循的规律也有相通之处。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指导学生进行幼儿文学的创编尝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所有的创作,前提是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对生活的炽热感情,对人类命运的无比关切,往往是一个作家获得成功的关键。儿童文学的创作,包括儿童故事的创编,莫不如此。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和生命的美好,他们才能拥抱生活、理解生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其次,幼儿教师为自己的学生创编故事,必须充分考虑到学前儿童的特点,创作故事的主题一定要单一明确,情节一定要简单有趣,形象一定要鲜明突出,语言要尽可能生动浅显。这是幼儿教师在编创故事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否则,就很难获得成功。学前儿童年龄小,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比较易于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以教师在创编过程中一定要使故事的主题尽可能简单明确,让幼儿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懂。情节最好是直来直去,不转弯抹角,让孩子看故事就像滑滑梯一样容易而快乐。形象鲜明突出是为了让孩子一听就知道谁好
谁坏、谁对谁非,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语言之所以要求浅显生动是因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故事教学是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了孩子学习语言,发展智力,掌握新知,生动浅显的语言就成了学前幼儿故事的一个必须的追求。
不断修改故事应该成为幼儿教师的一个良好习惯。教师为了适应新的幼儿,为了让故事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就必须不断地对故事进行修改。如果就幼儿教育的角度来看,孩子最喜欢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教师只有根据实际,不断适应幼儿的需要,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才能够创作出真正被孩子喜欢的优美故事,才能够充分利用故事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引领孩子走向自己所向往的教育境界中去。
故事教学是幼儿文学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认为所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都应该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更好地对未来的幼儿教师进行故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真正成才。
(河南省汝南幼儿师范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L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