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2022-12-26 19:52: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欢迎阅读!
靶向,研究进展,肺癌,治疗
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董耀众

来源:《中外医疗》 2012年第9



董耀众

(烟台毓璜顶医院 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 目的 对国内外肺癌靶向治疗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方法 以“肺癌”及“靶向治疗”为关键词,CNKIPUBMDE期刊中检索近10年来的中文及英文文献资料。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治疗以及多靶点治疗在肺癌中的作用为标准,针对24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 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领域的研究相对成熟,特别是吉非替尼,相关临床治疗实验表明,对吉非替尼二线治疗效果方面发挥决定性影响的可能是EGFR突变;在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治疗上,对于复发NSCLC患者而言,贝伐单抗与化疗联合使用与化疗单独使用相比,前者对于PFSD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在晚期NSCLC治疗中,管内皮抑素Ⅲ期实验表明,血管内皮抑素与NP联合使用域NP单独使用相比,前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肺癌靶向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较快,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肺癌治疗开辟新思路。

【关键词】 肺癌 靶向治疗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3(c)-0189-01

临床实践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即肺癌,关于肺癌的治疗也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治疗方式及药物的选择越来越多。传统化疗、放疗方法特异性有限,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患者会出现毒副反应。靶向治疗方案疗效好,不良反应低,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当前关于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以及多靶点抑制剂等方面。

1 肺癌靶向治疗相关研究

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吉非替尼是第一个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对子磷酸化反应具有控制作,通过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传导的干扰,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效果,并最终促使肿瘤细胞死亡。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与2003年至2005年批准将此药物应用于晚期NSCLC的治疗。Ⅱ期临床治疗实践IDEAL 12表明,吉非替尼在化疗无效晚期NSCLC的二、三线治疗中具有明显效果;在一线治疗中,对治疗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可能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

厄洛替尼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可逆性及选择性。临床治疗实践证,应用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中位生存期为6.7个月,而使用安慰剂的中位生存期为4.7,与安慰剂治疗相比,中位生存期、疾病缓解期延迟明显,缓解率也有显著提升

西妥昔单抗通过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传播途径,已对肿瘤细胞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与含铂化疗联合应用案具生存获益,可能导致痤疮皮疹、脂溢性皮炎、乏力等不良反应。


1.2 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治疗

贝伐单抗可以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对肿瘤血管细胞信号的传导具有阻断效果,而对肿瘤血管生长产生抑制性作用。贝伐单抗与化疗联合应用,有助于促进患者PFSRR的提升。临床中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压升高、血栓及蛋白尿等,严重情况下会有出血症状发生。

血管内皮抑素对内皮细胞eNOS激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最终实现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诱导的NO合成及内皮细胞迁移的抑制。NP方案与血管内皮抑素联合使用与NP单独使用相比,于晚期NSCLC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5.4%19.5%,中位生存期也有明显差别。

1.3 多靶点治疗

索拉菲尼作为多靶点及酶抑制剂的一种,RafKitFit-3VEGFR-2VEGFR-3以及PDGFR-β是其主要靶点。54例难治性或复发性NSCLC患者临床治疗实践表明,使用索拉菲尼控制率为60%,29例患者肿瘤得到有效控制,主要不良用药反应为腹泻及皮疹,尤其是对于晚期NSCLC患者而言,虽然此药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与化疗联合使用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并不显著。凡的他尼属于合成苯胺喹唑啉化合物,可以抑制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

舒尼替尼属于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一种,VEGFR-1VEGFR-2VEGFR-3PDGFR-α、PDGF-β、Fit-3 以及c-Kit 为主要靶点,对于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项针对复发性Ⅱ期NSCLC患者实施的舒尼替尼治疗试验,有效率分别为11%2%,治病控制率分别40%21%。当前尚有相关实验正在进行,以便对舒尼替尼与含铂化疗联合治疗方案在NSCLC患者初治过程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2 结语

综上所述,肺癌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然而,在治疗特异性以及有效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毒副反应也不容忽视;对于发部分肿瘤调控过程仍需进一步深入,全面掌握肺癌靶向治疗药物以及治疗分子生物学基础,对比分析性别、民族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肺癌发病率方面的影响,以促进靶向治疗针对性的不断提升;除此之,靶向治疗药物与相关治疗方式的配合应用研究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尽可能提升肺癌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限。

参考文献

[1] 孙立新.肺癌抗体靶向治疗与新型工程抗体药物的研究[J].北京协和医学,2011.

[2] 张金标,郑航,尤长宣,.靶向治疗后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变化及意[J].山东医药,2011(18).

[3] 孙美丽.生长抑素及其受体对人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J].山东大学,2007.

[4] 张晓君,强玲,宋丽华.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He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