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梧桐意象的情感内涵探析

2022-11-18 16:04:4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宋词中梧桐意象的情感内涵探析》,欢迎阅读!
探析,意象,宋词,梧桐,内涵
宋词中梧桐意象的情感内涵探析

作者:红霞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10



红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 ] 梧桐由自然物象上升为文学意象,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过程,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有效载体。如凄凉忧愁的悲秋情结、生离死别的爱情意义、品格高洁的君

子品性。这些“梧桐”意义给文学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更加丰富了“梧桐”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 梧桐意象;悲秋情结;爱情意义;君子品质

中图分类号:1207.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610( 2013) 10 -0017 -02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梧桐由自然物象上升为文学意象,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过程,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有效载体。早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了梧桐意象,《诗·鄘风·定之方中》:“数值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揭示了梧桐的实用价值;《诗经·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用梧桐的果实离离形容“君子”之“令仪”;》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高冈,再加上凤凰、梧桐组合,给予了梧桐高洁的品质。因此,梧桐意象有其独特的意蕴。

在》全宋词》中只需稍加留意,就可发现处处皆有“梧桐”。如“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可见,宋词中“梧桐”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多种多样。宋词中的梧桐意象体现出凄凉忧愁的悲秋情结、生离死别的爱情意义、品格高洁的君子品质。因此,笔者对宋词梧桐意象的情感内涵进行以下总结

一、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悲秋情结

悲秋情绪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始于战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也开创了中国文学中悲秋的传统。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说,因此,梧桐也就成了秋天的信使。“梧桐”以其强烈的季节感触动着词人们敏感而细腻的心灵,从而成为悲秋的首选的一类意象。在宋词中,如柳永》玉蝴蝶》:“月露冷、梧叶飘黄。”;晏殊》破阵子》:“又微凉渐入梧桐”;赵子发《杨柳枝》:“碧梧叶落藕花残”;欧阳修》摸鱼儿》:“卷绣帘,梧桐秋院落”;晏几道》满庭芳》:“开残槛菊,落尽溪桐。”……。词人们将这种感伤的悲秋情绪寄托于梧桐叶落凋零的情景之中,表达了词作的情感和意蕴。在宋词的梧桐意象中与悲秋相关的主要是“梧桐夜雨”意象。

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见梧桐叶落,不免睹物伤怀。梧桐所传递出的这种情愫一旦和“雨”相遇,则更烘托出悲凉的意境。这也就使得“梧桐雨”成为非常重要的意象。在》全宋词》中,梧桐夜雨意象出现的更是非常之多的。如:欧阳修》芳草渡》:“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伥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苏轼》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晏殊》踏莎行》:“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欧阳修《一落索》:“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雨细。枕前前事上心


来,独自个、怎生睡。”所以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渐渐地对“雨”的听觉变得敏感起来,那淅淅沥沥的梧桐夜雨声特别具有穿透力,构成另一种悲凉的氛围。再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的“寻寻觅觅”,营造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结局,将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的无限哀愁写出来,令人欷歔不已。后两句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提到“愁”字,妙的是又没有说明一个“愁”字以外的更多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通过以上实例不难看出,“梧桐夜雨”已经成为一种悲秋情结。潇潇夜雨,片片落桐,漫漫长夜。身处于这种环境中的词人自然感到愁情无限。

二、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爱情意义

梧桐与爱情有着特别的联系,它们之间联系可以上溯到《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庄子·秋水》:“夫鹓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古代以为梧桐是凤凰栖止之木。凤凰指雌雄双鸟、男女双方,司马相如《琴歌二首》即云:“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所以,梧桐与爱情有着特别的联系。

早在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就出现了梧桐的爱情意义。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后,“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鸳鸯被古人称之为“匹鸟”,形影不离,雄左雌右,游则同戏,栖则连翼、交颈而睡。从而鸳鸯成为爱情、婚姻美满的象征。因此梧桐枝叶相交,象征着缠绵、至死不渝的爱情。再如,贺铸《鹧鸪天·半死桐》中: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亡之词,表现了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全词触景生情,出语沉痛,情真意切,动人肺腑。词中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等形象化的比喻,象征自己丧偶,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更表达出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可见,梧桐与爱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全宋词》中如苏轼《菩萨蛮》:“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周紫芝《南柯子》:“白羽传觞急,金鞍跃马迟。云间彩凤看双飞。飞上碧梧枝上、稳双栖。”暗示它们生死相依、至死不渝的爱情关系。

三、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君子品质


梧桐意象内涵丰富。梧桐还是文人笔下君子的象征,以喻其高洁的品质。梧桐意象的君子意义与梧桐本身的自然品质之外,也和凤凰有着紧密的联系。

梧桐具有高洁的自然属性与君子的品质。《汉语大辞典》注为:“梧桐,木名。落叶乔木。种子可食。亦可榨油,供制皂或润滑油用。”梧桐的材质具有枝干虚中、末梢坚实的特点。而梧桐的这种属性更是古代仁人君子所追求的可贵品质。如白居易《云居寺孤桐》:“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诗人赞美了梧桐“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的特点,并言立身者当学梧桐的这种品格。梧桐正是有这些高贵的品性,所以宋词中的梧桐可“倚”,晏殊《清平乐》:“闲阶独倚梧桐”,汪辅之《行香子》:“试将前事,闲倚梧桐。”词人“倚”梧桐,以喻自己高洁的君子品性。

梧桐与凤凰之间的联系。《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用梧桐的果实离离形容“君子”之“令仪”。《庄子·秋水》:“夫鹓鹳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鹳是凤凰的一种,它不知疲倦地南来北往,非练实不食,非梧桐不栖。这正是自古以来孜孜不倦地追求道德完善的君子的品行。

宋代文人以梧桐自喻,在梧桐身上寄托和表达自己内心高洁的情操。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在他的《戚氏》中:“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主人公看到秋雨梧桐,看到悲凉萧瑟的秋景,人生失意感便更加的强烈,悲凉的景色成为他抒发这种失意情绪的触发点。

综上所述,从《诗经》开始,梧桐意象被历代文学不经意地传递着,并在延续的过程中增加了更多情感意蕴。这些“梧桐”不仅给文学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意境,更加丰富了“梧桐”的情感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GD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