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画基本绘画理论》,欢迎阅读!

书画同源:
1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2同起源:书法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象形文字。
3同形源: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4同神源: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5同心源: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南北宗论:
1明,董其昌,华亭派、松江派代表人物。
2佛教禅宗分南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3北宗: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 4南宗: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5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 6缺点: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限制了绘画的发展。
三远法:
1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2高远、深远、平远。3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透视法
六法论:
1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2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古画品录》)中。
3气韵生动(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骨法用笔(“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构图)、传移模写(临摹作品)
谢赫《古画品录》(画品)南朝齐
1国画理论著作2书中提出的“六法”之说,影响大,为历代画家、鉴赏家遵循,有较大的理论价值。(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传移模写)
六要论:
1五代后梁荆浩《笔法记》2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3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是山水画的六法论。
《画山水序》宗炳:南朝宋(南朝宋:陆探微,张僧繇南朝齐,谢赫:南朝齐)
第一个把老庄之道与山水画联系起来,指出作山水画,观山水画是用来观察体现圣人之道的山水画功能论。
提出绘画透视学“远小近大”原理。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著作,重要地位。
立“畅神”之说,称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以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较之中国画理论“以形写神”的见解,又推进了一步。此论亦被后世文人信奉“以画自娱”者引为依据。
《叙画》王微:南朝宋
强调观察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畅神说:称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以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较之中国画理论“以形写神”的见解,又推进了一步。此论亦被后世文人信奉“以画自娱”者引为依据。
《唐朝名画录》朱景玄:唐
已知中国最早的一部断代画史。
《历代名画记》张彦远:唐
1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 史论结合 内容宏富 的绘画通史著作。晚唐,张彦远。
2三部分:绘画史发展评述及理论认识,绘画有关资料 鉴赏 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 3史论结合,在资料尽可能多的前提下,归纳规律。 4绘画的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5提出作画在于“得意”的主张。
6提出存在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 意义重大。
8提出“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浓淡干湿黑,或+白 为六彩)
《画禅室随笔》董其昌:明
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以形写神:
出自东晋顾恺之,指名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
迁想妙得:
顾恺之提出的作画构思活动,是画家把握生活的的一种艺术方式。“迁想”比之“联想”更广 泛,更有目的性,画家的“想象力”出于“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故历来论中国画学的“气韵生动”,赖“迁想妙得”有以致之。
逸神妙能说:
北宋黄修复《益州名画记》提出
比德说:
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美观点,基本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D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