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怎么给一年级新生立规矩》,欢迎阅读!
怎么给一年级新生立规矩
接手了一年级,怎么给一年级学生作规矩,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一、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养成一定的时间观念和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的习惯
力求让孩子做到定时起床,定时睡觉,不睡懒觉。教师要及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教育家长不要由于自己爱看电视而影响孩子的睡眠,应该规定孩子起床的时间和出门上学的时间。上学时间过早,校门尚未开启,学生在马路上游荡,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上学迟到,不仅会影响孩子本人和班级同学的学习,还容易使孩子产生拖沓、不求上进的思想。孩子晚上睡觉前脱下的衣、裤、鞋、袜要求他自己折叠整齐,放在固定地方。穿着要整齐,穿戴时不丢三拉四。穿衣、脱衣、洗脸、刷牙动作利索,不拖延时间。通过不断的要求和督促,使孩子养成无论于什么事都不浪费时间的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求孩子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于净。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饭后不作剧烈运动。坐、立、行、睡、读书、写字保持正确的姿势,读书、写字时眼和桌面距离不少于33厘米;不在光线暗淡或直射阳光下看书;不躺着、走着或坐车时看书;看电视要有节制,每天不超过1小时,与屏距离至少保持2米以上,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三)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要求孩子对生活上的能自己做到的尽量自己去做,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如穿衣、叠被、洗脸、洗手、收拾房间、扫地倒垃圾、洗袜子、洗手帕等,并教育他们做事认真,不丢三落四,从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主要使用“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家中来客,做到尊敬有礼,家长与别人谈话时开别插嘴,客人问话,诚实回答,态度大方;不讲污言秽语;尊敬老师和长辈,友爱同学和同辈小朋友,爱护比自己年纪小的弟妹和小朋友;对残疾人有同情心,主动热情帮助;遵守纪
律和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财物;诚实;不说谎;不贪小便宜等。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 作业习惯、书写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
怎样真正使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面强化,晓之以理
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而良好的习惯最终要落在个体优良的外在行为上,因此,习惯的养成主要应通过行为训练和行为强化来进行。碰到孩子沾染了某些不良行为,教师要及早教育。先要诚恳地、耐心地告诉他,这个行为是错的,帮助孩子辨别是非,提高判断能力。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循善诱,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乐意去学去做,并坚持下去。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内容,又结合班级学生的情况,制定班风、班规,再配以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儿歌等加以强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言传身教 ,动之以情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班主任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的以身作则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好奇、善模仿,教师是他们的偶像,必然会成为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作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在平时, 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道德要自己做得到。对学生好的行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此外,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检查、鼓励、表扬、批评等手段进行强化,促使孩子早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为此,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同时要讲究科学性和渐进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抓苗头,强化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讲究科学。不遵循学生的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C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