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小衔接 我们在行动”讲座学习心得2》,欢迎阅读!
“幼小衔接 我们在行动”讲座学习心得2
学习了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关于“幼小衔接”的相关讲座后,我对“幼小衔接”问题从认识到实践有了许多新的理解和感悟: 一、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1.“幼小衔接”的理念共识
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之后,我首先对“幼小衔接”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了,对“幼小衔接”问题中的矛盾点和常见误区有了了解,比如“去小学化”和“幼小衔接”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入学准备”是否等于提前“小学化”?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活动形式上与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我们既可以从文本上找到政策依据,也可以从讲座中了解到专家的科学理念呼吁。首先,从文本来看,2020年颁布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修订稿)》要求大班阶段应具有文明习惯、情绪管理、自我保护、规则意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或品质。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让我们明晰:幼小衔接应该常态化、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而非以额外的“衔接课程”去增加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负担。其次,华爱华老师从“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园怎样为入学做学习准备”来阐述做好“入学准备”的基本途径还是生活和游戏,而胡华园长和余琳园长则分别从生活和游戏的角度解释了孩子怎样在生活和游戏中做好了“入学准备”。究其原因是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的学习是“常态化、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的,学习的结果是习惯和能力的获得,而这正是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幼小衔接”的理念共识是应该追求长期效益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追求短期成绩的提前“小学化”。 2.“幼小衔接”的实践共识
华爱华老师指出,生活与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探究发现式的学习,更容易形成后继学习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品质:好奇、探究的兴趣、主动性、从而专注与坚持、便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表现,这些正是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胡华园长和余琳园长的分享也让我们感受到“幼小衔接”的确不需要额外的“衔接课程”去增加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负担,是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自然而然获得的。
于是,我们更加要警醒的是在实践中有没有隐性“小学化”的行为或者形式上的“幼小衔接”活动,比如提供纯粹学习性质的操作材料、认识小学生活的活动、整理小书包等。这也让我反思班级里最近在组织的“幼小衔接”问答会,由于疫情期间没办法开展幼儿园常态化的“幼小衔接”活动,所以就邀请小学生和大班孩子进行线上互动,分享小学生活的经验,结果发现这只能让孩子简单了解小学生活,并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能力。
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带着觉知去有意识促进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的学习,让幼儿自然而然的习得对后继学习有决定作用的习惯和能力。 二、对“幼小衔接”实践的再反思
1.建立幼儿当前行为和未来学习之间的链接
华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很多幼儿游戏中的行为促进未来学习的案例,比如天气预报中蕴含的统计概念促进数学学习、积木游戏中的图形与组合促进空间几何学习等。做为教师也应该看到幼儿在角色游戏和涂鸦游戏中发展的叙事能力和前书写能力对语文学习的帮助,建构游戏对数学和思维发展的帮助。运动游戏是身体健康的保证,是学习的生理基础,已有研究表明,运动能锻炼幼儿的自控能力,而自控又是幼儿课堂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具有敏感的意识,在正确的课程目标导向下,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观察、倾听、解读幼儿的行为,建立幼儿当前行为与未来学习之间的链接。也就是说,教师既要看到幼儿当下行为意味着什么,又要看到未来的学习需要什么品质和能力,在当下和未来之间需要教师支起鹰架。 2.引导幼儿对当前生活的具身投入
胡华园长分享了在“探秘小学生活”的生活特色课程,让我们感受当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幼儿感受的丰满、灵动和行为的自主、多样是非常令人动容的,是不需要成人从外部去做过多要求和引导。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当我们真正走进生活、热爱生活、融入生活,生活反馈给我们的远比我们付出的多。做为教师,首先自己也应该对生活充满热爱,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哲学,用自己对生活的信念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在生活世界里建立对自我的认识,成为内在有力量的人。 3.支持幼儿游戏从低阶向高阶过渡
在余琳园长分享的游戏让孩子做好了“入学准备”的案例使我感受到当孩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A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