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金纳强化理论及其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2-08-12 13:06: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斯金纳强化理论及其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欢迎阅读!
斯金纳,护理,强化,及其,理论
论斯金纳强化理论及其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斯金纳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在分析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护理教学的特点,论述了强化理论及其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斯金纳 强化理论 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042-02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us Fredreic Skinner)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行为主义者普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练习、不断重复等途径来促进个体学习。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本文旨在浅析斯金纳强理论并从理论的高度探讨如何应用强化理论组织护理教学 1 强化理论

根据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行为的发生都是强化的结果。强化理论是斯金理论的基础和最重要部分。强化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而在斯金纳强化理论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所谓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是否重复。凡能影响行为后果的刺激物均称为强化物,如嘉奖,罚款。人们可利用强化物来控制人的行为,以求得行为的改造。如果刺激物使某人感到满意,他的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如刺激物使他感到厌烦,则他的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1]。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指当某人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某人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 根据行为和强化间隔时间,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连续强化指在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间歇强化则不是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间歇强化又可按照时间和比例的不同分为:固定间隔强化:强化是定期的;变化间隔强化:强化是不定期的;固定比例强化:强化接一定比率进行;变化比例强化:强化按随机比率进行。 2 强化理论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强化理论的成功运用取决于教师的操作技巧。首先,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什么强化物感兴趣,可以事先让学生填写问卷进行调查其次,需要老师不失时机地灵活运用各种强化手段。 2.1 强化理论在护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1合理使用正强化

强化理论研究的是能不能通过外在的管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改变以及如何进行改变。通过强化物对行为的作用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和行为取向,这一过程又称为塑造行为。

笔者认为,强化物的选择至少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师所能提供的


强化物;该强化物是学生愿意接受的;该强化物能够起到应有的强化效果。基于这三个因素,或许能找到很多有效的强化物。但鉴于学生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需要更大范围的强化物系列。

教师可以把学生平时成绩作为强化物,告知平时成绩将计入最后总成绩,这样会强化学生平时做作业的认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生学习紧张时,教师可以课间播放轻音乐娱乐短片以调节气氛。另外,每学期期末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综合测评前列者进行表彰奖励,即固定间隔强化;对那些作业优秀,好学上进、进步明显的学生要不定期、不定量地进行表扬和奖励,即变化间隔强化和变化比例强化。如此一来,学生才会确信,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等行为是符合教学要求的,也是可以得到承认和赞赏的,上述行为才能持久并重复发生。而连续、固定的正强化,取得的效果较差,因为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强化措施是理所当然,甚至还会产生越来越高的期望。如果教师某一次没有对其行为采取表扬或奖励,就会在其心理上产生较大的不满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削弱其行为的重复性,从而产生不利影响。 2.1.2 巧妙运用负强化

与正强化相反的是,负强化要维持其连续性,即对每一次不符合教学目标的行为都应及时地予以处罚,从而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减少甚至完全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例如,无故迟到1次,将在其期末总成绩上扣除1分,为了避免被扣分,同学们迟到的次数大大降低。

简单理解,负强化则是去掉一个坏刺激,也可提高机体以后作出某种反应的概率。然而,负强化与惩罚不同。首先。惩罚会造成新的不良行为,因为它只告诉人们不该做什么,而没有告诉该做什么。其次,过分的惩罚会使人产生挫折感,出现低落情绪,甚至还会损伤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因为惩罚具有以上消极作用,在运用时就必须谨慎。

笔者认为,只强调奖赏或只强调处罚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习得良好行为的,必须把奖赏与处罚有机结合起来并加以巧妙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 强化理论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正如斯金纳所说,“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塑造在不久的将来会对个人和别人有利的行为”[2]

实训操作就是一个对正确行为逐步塑造并对错误行为不断进行矫正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强化理论,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操作技能是将多个反应连贯在一起而形成的复杂行为。因此,要求教师在示范操作技能过程中动作要正确。在示范时,可以采用先分节讲解、再连贯操作的方式。在进行分节讲解时,要求所有同学都参与,口述每一个具体的步骤,对于正确的反应,教师可以给予微笑、表扬,对于容易出错的操作步骤,教师要说明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美国护理专家罗杰斯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能记住其所听到的内容的5%;记住其所见到内容的30%;记住其所讨论过内容的50%;记住其亲自做的事情的75%[3]。可见实际操作的作用之大。在某个学生操作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小组内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做好记录,使每个学生都是操作者和评价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多巡视,对于操作较好者给予口头表扬。在实训课结束前,集中指出同学们在练习过程仍然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以达到强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护理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8:62. [2] 潘菽.教育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59.

[3] 潘孟昭.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8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