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欢迎阅读!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当今世界,又快又好地发展经济是每一个国家的首要任务。而金融体系作为我国目前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它的发展与改革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状况,其中占主体地位的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关键词】:商业银行 改革 发展 问题 措施 前景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义及分类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种功能,
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它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汇兑结算为主要业务,并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要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范围极广,最能全面反映银行的基本特征。商业银行主要分为四类:
(1)中国人民银行 是通货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一般特征。
(2)政策性银行 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3)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处于主体地位的金融体系
(4)其他商业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19世纪中叶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为钱庄和票号。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中国人民银行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1969年9月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
从1977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体系重构阶段(1977—1986年)
197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恢复了其独立的部级单位的地位。从1979年初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中分设出了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1 年底又成立了负责接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所组成的银行体系。
扩张发展阶段(1987—1996年)
改革开放的到来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提高资产质量提供了法律保
障。到1996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有机构153 069个、职工168.68万人。
发展受阻阶段(1997—2002年)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到1996年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骨干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但是由于计划 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和历史包袱一时难以化解,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的制度缺陷,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1997年年中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业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受到关注。尽管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转变经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变更业务范围、调整营业网点等较浅的层次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也比较薄弱。
深度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在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了积极应对各种发展机遇,我国承诺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允许设立的非外资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可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与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体制和机制上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改革任务还十分繁重和紧迫。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银行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自身发展能力的下降。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首先,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体现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其次,银行盈利能力差。第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2.健全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建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国有商业银行虽为国家所有,但没有明确的所有者主体,也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权益要求,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道德风险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
3.运作管理效率的低下。首先,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粗放,决策与控制缺乏有效性。由于产权不明与资本“人格化”虚置原因,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水平较低。其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中国银行业整体上存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团队精神,严重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
4.缺乏足够的可竞争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国家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的地位,竞争压力较小,也没有足够的约束激励机制即使对市场做出灵敏的反应。
四.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对策
1,积极稳妥推行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改革运行机制,创新银行内控制度;规范资本金补充机制,适当提高呆坏账准备金比例;全面实行审贷分离和贷款责任终身制,健全贷款风险评估机构;改革人事管理制度,能上能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
2,转变经营观念,调整贷款结构,创新金融服务,抢占市场,支持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开拓居民消费信贷、信用卡等零售业务;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探索资产证券化,支持企业并购运作;发展网络银行;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金融风险。
3,逐步发展混业经营,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混业体现了金融市场内部相互沟通的基本要求,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适应跨国公司、大型企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4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