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初期的数学启蒙教育

2023-03-06 13:0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幼儿初期的数学启蒙教育》,欢迎阅读!
启蒙教育,初期,幼儿,数学
浅谈幼儿初期的数学启蒙教育

作者:巩德梅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5年第19



巩德梅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第一幼儿园)

要:根据35岁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还处在萌芽阶段的特点,结合育儿实践,了解到这一阶段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为了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和计算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从幼儿初期开始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

关键词:启蒙教育;按数取物;加减运算

根据35幼儿的思维力和想象力还处于萌芽阶段的特点,结合我在幼儿数学教育教学践活动中的经验幼儿初期的数学启蒙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启发孩子按序点数,建立最初的数序观念

在整个幼儿教育阶段,我们之所以要求幼儿要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是因为计数活动是幼儿形成初步10以内数概念的基本活动。

小班幼儿学习点数时,能点数到最后一个物体但往往说不出总数。当幼儿能够唱数以后,这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给物品点数。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点数水果糖,学生刚开始学习点数的时候,东一个西一个地数个没完。见此情景,我索性将盘子里的水果糖取出来排列在桌子上,让他们沿着糖果排列的路线点数。这样慢慢的,孩子们就知道像成人那样从一端向另一端数数了。但见他们手指的方向刚刚开始移动,嘴里就数起“6、789、10”。孩子的这种滑稽点数方法,是他们手、眼、口还不能协调一致的数数。这也正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造成的。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开始学习正确点数并同时说出总数量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我决定从两方面启发孩子点数:一是要孩子按照物品的排列顺序一个一个地数。先让幼儿学会点数,由老师说出总数;然后在点数后由老师与幼儿一起说出总数;再后可以由老师点数,让幼儿说出总数;最后由幼儿自己点数后说出总数。二是要孩子从“1”数起。对最后一个数词加以强调,用提高或延长声音的方法,突出和强调这个数就是物体的总数,帮助幼儿理解总数的含义。

二、启发孩子按数取物,建立数、物对应的观念

按数取物就是按一定的数目拿出同样多的物品。这是对数概念的一个实际应用。首先要求幼儿记住所要求取物的数目,然后按数目取出相应的物体。

对于34岁的孩子,刚刚能说几个数量词的时候,周围的人们总是喜欢问:“你几岁了?”“家里有几个人?”等等问题,面对这一连串的问话,孩子往往不假思索地答道:“三岁了。”“家里有三个人。”如此等等,表明此时的幼儿还没有建立数与物的对应观念。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帮助孩子明白数量词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求孩子根据物体的实际数量回答成人的问话。如我们家有1张桌子、3口人——爸爸、妈妈和我。其次,我让数字和所对应的物体成为好朋友——用好朋友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理。如数字“1”和所有的一个物品都是好朋友,数字“1”和一个人、一只小狗、一只小花猫等都是好朋友。游戏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所以,通过数字找相应物体朋友或者几个物体找相应的数字朋友,在玩游戏过程中可以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数与物对应的观念。




三、启发孩子进行数的分解组成,建立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

幼儿来说,数的分解组成只是指一个数和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分合关系。数的组成在数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数的很多实质性关系:等量关系、互补关系、互换关系。

我在引导孩子进行数的分解和组成时,经过多次尝试。让孩子利用实物进行操作、摆弄,将具体的动作内化于头脑,在思维上有初步的分合结构过程,再在老师辅以夸张动作的操作下,将刚刚完成的这个操作过程在黑板上用更加形象的分合式表现出来,使幼儿一目了然。如4以分成132231。它们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原来的4。可用A=B+B′公式表示总数和两个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还可以用A=B-n+(B′+n)公式表示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一个部分数逐一减少(或增加),同时另一个部分数逐一增加(或减少),这是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还可以用4可以分成1331合起来是原来的4,可以用A=B+B′=B′+B公式表示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两个部分数的互换关系。而且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开始对234的分解组成多操作多理解,使幼儿在理解和掌握规律以后,再进行5678910数的组成就很容易。而且都是幼儿自己利用实物在分解组成并做好记录,相互分享自己操作的结果。

四、启发幼儿做简单的加减运算,建立起初步的加减运算概念

在指导幼儿做简单的加减运算时,必须要借助实物、色彩鲜艳的画面以及与幼儿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事件,加上老师语言描述,才能使幼儿对原来不认识和不懂的“+”“-”“=”运算符号进行认识和理解,即:知道“+”表示“合起来”;“-”表示“取走、飞走或吃掉”;“=”表示“一共或剩下”的意思。能够借助实物或图片等进行加减运算。如妈妈昨天给你买了两件玩具,今天又买了一件玩具,你现在一共有几件玩具?幼儿会马上回答是三件。会用算式

2+1=3表示出来,还知道21合起来是3。又如原来树上有3只鸟,飞走了1只鸟,现在树上剩下几只鸟?幼儿会马上回答树上还有2只鸟。会用算式3-1=2,他们知道总数3里去掉一个部分数1就剩下另一个部分数2。甚至有些幼儿不用摆弄实物或图片,会看着分合式写出加减算式,并且看着算式能讲出简单意思。

总之,只要我们做一个用心的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数学的启蒙教育。这不仅能够使35岁的孩子建立最初的数群概念,产生数序的观念,分辨物体的大小、多少,能按数取物,还能运用实物,进行数的分解和组成,开始做简单的加减运算,而且为幼儿进入数运算的初级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孙树楠.浅谈如何开展幼儿数学启蒙教育[J].鸭绿江月刊,2014.

编辑 段丽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zQ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