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方法的探讨及其药敏结果分析

2024-02-24 23:3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方法的探讨及其药敏结果分析》,欢迎阅读!
单胞菌,铜绿,粘液,探讨,及其
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方法的探讨及其药敏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K-B法)的可行性方法和对常见抗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对不溶于生理盐水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菌悬液静置2小时,取上清液用无菌棉棒涂布在血M-H琼脂[1]平板,35培养48小时,正确量取抑菌环直径报告药敏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血M-H培养基上48小时生长良好,抑菌环清晰可见 。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100%敏感,对特治星、头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达95%以上。结论 不易溶于生理盐水和在普通M-H琼脂上不生长的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血M-H48小时生长良好,抑菌环清晰可见。 在呼吸道慢性感染患者的痰标本中经常分离出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是铜绿假单胞菌自然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在粘膜表面产生大量粘液多藻酸盐等,从而持续定植形成生物膜,导致在慢性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中容易培养分离出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1]。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中多藻酸盐的产生导致其不溶于生理盐水,在普通M-H琼脂上生长不良,不能按常规概念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为此,我们测试并探讨了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K-B法常规药敏试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我院20101-20136月自痰标本中检出68株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源于卫生部临检中心。

1.2 试剂来源 API 20NE梅里埃公司提供,药敏纸片由OXOID公司提供。 1.3 菌株鉴定 大多数患者分离到的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哥伦比亚血平板35培养18-24h,可见无色无味、露滴状、边缘不规则、不溶血的小菌落。48h菌落融合为粘稠、胶冻样菌落,部分患者的菌株为淡绿色,溶血可有可无。在麦康凯平板上35培养18-24h菌落为无色无味、粘稠、胶冻样、成片状的大菌落[2],用接种环不易挑起。培养48小时部分患者菌株的菌落可有淡绿色或浅褐,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略有不同[3][4]。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实验室反复传代可恢复为典型性铜绿假单胞菌的一切特征。用无菌棉棒刮取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菌落制作菌悬液,将菌悬液管反复颠倒振摇,静置2h取上清液(0.5麦氏单位菌悬液)作API20 NE鉴定和药敏试验[5]

1.4 药敏试验 对分离到的68株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K-B法在血M-H上进行药敏试验,判断标准按照CLSI2000年标准执行。 2 结果

典型铜绿假单胞菌在普通M-H琼脂上生长良好,而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却不生长或生长不良。用加羊血的M-H琼脂48h后生长良好,同时将该菌株反复传代到粘液消失,细菌生长速度恢复正常,做相同的药敏试验进行对比,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6]68株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见表1 1 68株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

3 讨论

长期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痰标本中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准确及时的药敏结果更加重要。由于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粘液使该菌生长明显减慢,在普通M-H琼脂上不生长而无法用K-B法完成药敏试验,这对基层医院影响


非常大。我们采取陈东科编写的《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的方法解决了该菌不溶于生理盐水的方法,取0.5麦氏浊度单位的菌悬液在血M-H琼脂上生长良好,解决了该菌在普通M-H上不生长或生长缓慢而影响药敏试验无法进行或结果不准确的后果。

在我院分离到的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常见的抗生素敏感性好(见1),耐药性较弱,且明显弱于常规非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但在治疗产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考虑藻酸盐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的耐药性。杨烨建等研究证明,罗红霉素和氟罗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罗红霉素通过抑制细菌多糖蛋白复合物多糖藻酸盐等的合成来增强氟罗沙星渗透过生物膜而达到杀菌目的[7]

[1]Pederaen SS.Lung infection with alginate-producing.mucoid Pseud-omonas,aeruginosa[J].APMIS Suppl,1992,28.(1):1-79.

[2]周庭银,赵虎.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7.

[3]赵群莉,杨彩虹.老年社区感染的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37.

[4]冯志山,侯天文.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9):835.

[5]陈东科,孙长贵.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70

[6]孙敬,余理智,邓林强等.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不同时间段结果分[J].江西医学检验,2003.21(6):440.

[7]杨烨建,黄星华,蔡惠兴.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性的实验研究[J].西医学检验,2005,233):2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yb4.html

相关推荐